輿論誘導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您在上世紀60年代留學日本時就一直非常關注日本的“和平憲法”問題。您在新著中多次提到,當時修憲是一個禁忌,而如今,修憲卻成為一些政治家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半個世紀以來日本社會對修憲的態度為何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
卓南生:首先是日本政治氣候有了大轉變,已走向“總保守化”。1966年我到日本留學,當時日本恰好是“國論二分”的年代,即對日本國家政策和出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和主張,既有對裕仁天皇在位期間發動的戰爭持正面評價的保守陣營,也有猛批軍國主義黑暗時代的革新勢力。同樣的,針對日本戰敗之後實施的“和平憲法”,既有主張堅決擁護的“護憲派”,也有試圖早日將之廢除的“修憲集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反省侵略歷史、堅守和平憲法是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潮,當時的政治家只要歪曲歷史、替戰爭辯護,就得下台。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政壇大洗牌,革新派勢力式微,日本邁入“總保守化”,珍惜戰後和平憲法的聲音越來越微弱。特別是在1994年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出任名為聯合政府、實際上是自民黨掌權的日本首相之後,社會黨在一夜之間將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護憲路線拋棄得一幹二淨,這也宣告社會黨邁向消亡,標誌著修憲的最大障礙被掃除。
其次是日本主流媒體輿論誘導的結果。
針對日本保守政客的各種偏激言論,有一種說法是將之解讀為“迎合選民”,目的只是為了撈取選票。言外之意是越偏激就越有人氣。事實恰恰相反,即日本選民對和平憲法的態度之所以有了極大的改變,其實是日本鷹派政客與大眾傳媒長期以來攜手合作、輿論誘導的結果。
正是在官方緊抓教育方針和保守界大眾傳播的引導下,年輕人的歷史觀越來越模糊。與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青年不同,今天的日本年輕人大多不關心政治,懶於思考,他們更容易跟著媒體刻意營造的“空氣”走。誰營造了“空氣”,誰就控制了輿論,這也正是日本輿論誘導的秘訣之一。
《參考消息》:近年來,日本當局在歷史、釣魚島等問題上咄咄逼人,那麼,“歷史牌”、“領土牌”與推行“修憲”目標有何關係?
卓南生:否定侵略歷史和製造危機感,歷來都與日本修憲派的輿論誘導緊密掛鈎,彼此是相互呼應的。
和平憲法名存實亡
《參考消息》:據日本媒體報道,對是否應當修改憲法第96條,降低修憲門檻,7個主要政黨的態度出現三極化。在慰安婦等問題上,自民黨和日本維新會的立場似乎也有差異。日本媒體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安倍試圖組建修憲大聯合的努力也蒙上了陰影,因而稱“安倍未必能圓修憲夢”。對此,您如何看?
卓南生:首先,當前位處主導地位的日本保守政界的論爭已不再停留於修憲與護憲之爭,而是何時修憲與如何修憲的爭執。因為實際上,和平憲法已被抽筋去骨、名存實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