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會談張亞中代表主辦方贈禮感謝孫亞夫(左)。(中評社 李文輝攝) |
張京育以《從和平到和好》為題,發表演講提到,兩岸協商和訂定《兩岸和平協議》有利因素有八,分別是兩岸一、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地理相鄰性。二、文化紐帶。三、經貿利益優勢互補。四、厚實而深化中的各種交流。五、追求和平的利益與前景。六、簽署了16項協議。七、樂於向世人表達和平共處、共利的政策取向。八、世人、特別是亞太地區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高育仁指出,這次“北京會談”主題“探討如何強化認同互信、探索政治安排”正是給兩岸專家學者開啟一個探討“兩岸作出合情合理政治安排”的起點。他深信,要深化與鞏固現有的兩岸和平發展成果,所謂兩岸政治上“合情合理的安排”,首先必須以中華民族邁進民主共和的“共同史觀”為基礎;其次,從兩岸“互相承認重疊的主權”、“互相尊重分立的治權”、以及“一中兩憲”、“一中兩府”等原則來探索。此外,他熱切建議盡早建立兩岸和平協議機制,在未來5到10年內,促成《兩岸和平協議》簽署,至少確認兩岸敵對狀態正式結束。
許信良說,任何改變現狀,台灣不會接受;不談“一中框架”中國大陸也不會接受,他主張仿歐洲議會成立“中國議會”,從只有建議權、沒有決議權的鬆散組織開始,兩岸各依自己方式推出代表,兩岸仇恨不比德法強烈、種族、文化歧異也不會大過歐洲,如今歐盟27國,沒人想退出。兩岸有相同的歷史、血緣、文化、語言,只要不必在乎那麼多爭議,要解決兩岸歷史問題,要有想像力,要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宗精神,不把太把不是問題的問題當問題,兩岸關係要有禪宗精神。
辛旗表示,兩岸關係的基礎是文化認同、政治互信,上世紀因內戰造成的治權對立,在尋求統一探索合情合理政治安排,當前兩岸有兩項共識:一是兩岸高層形成共識,“習吳會”上,習近平提出四個堅持,吳伯雄提出兩岸法律體制也是“一中架構”;二是兩岸社會一體化。障礙有三,一是複雜周邊情形發展,美國霸權不排除戰爭轉嫁危機,“以台制華”不會改變、日本安倍政權右傾不會改變。二是島內政治生態,在去中國化教育等影響下,七成維持現狀。三是台獨勢力的阻撓。他認為,當前看,兩岸一要把握機遇、積極作為。 2016年選舉將要到來,兩岸問題拖不起、等不起;二要秉持大義、誠信包容。從兩岸中國人長遠利益大局出發,用包容的態度化解分歧,相互作出調整折衝;三要把握節奏,穩步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