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台灣前政治大學校長張京育、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 |
張京育說,認同與互信非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它也是一個實際問題,是和平的基礎,兩岸領導人在談及兩岸未來發展時都非常重視此一問題。然而政治人物的特色是經常不願把話講清楚,經常給自己留下最大的解釋空間,這既給學者專家帶來困擾,因為難以究實政治人物的真意,也給予學者專家尋求是否應該或能否落實這些原則性宣示的空間。
張京育說,這些年來,兩岸高層對兩岸關係的箴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馬英九首度當選“總統”、指派“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在4月12日博鰲論壇提出十六字方針“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共創雙嬴”;胡錦濤總書記也在4月29日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會晤時提出:“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追求雙嬴”,十六字箴言,並獲得台北方面的肯定。
張京育說,表面上看起來,雙方問題已經解決或者問題不大,因為只要擱置爭議,就可共創雙嬴。事實恐非如此。《北京會談的主題仍是環繞著互信和認同問題,表示它們仍可能成為兩岸未來發展的障礙,因為雙方尚未形為共識。對雙方領導當局來說,正視現實,建立互信、與建構認同是直接關聯的,孰先孰後,就可能各說各話了。
張京育說,在建立互信與正視現實方面,如果雙方當局能善於換位思考,易地而處,如果能體察兩岸發展的大勢,與時俱進,如果能夠超越慣性思維,高膽遠矚,應該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我們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