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28日電/中國時報28日發表傅建中的“華府看天下”文章說,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兩周前訪問華府,公開活動的重頭戲是十三日晨在布魯京斯研究所發表的演講,讓聽眾感到驚喜和意外的是蘇全程使用英文(回答聽眾問題用中文,說的是北京話),雖說是念稿子,但吐字清晰,抑揚頓挫有致,比民進黨某些在美國留學得過博士的人的表現還要好,不得不對蘇刮目相看,可是除此之外,似乎就乏善可陳了。
蘇貞昌通篇演說的主旨以三個R為代表,即責任(responsibility),和解(reconciliation),再平衡(re-balance)三項政策指導綱要,但在和解下,看不出民進黨追求台獨的目標有任何鬆動,依然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否定“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並再度拋出蔡英文競選“總統”時主張的“台灣共識”。儘管蘇貞昌也強調民進黨要和中共互動與對話,可是在民進黨大陸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想和中共和解,根本是緣木求魚。個人認為,蘇貞昌如能在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上,像他學習英文那樣用功,必能找出辦法來,我們且拭目以待。
我前些時有機會和中共駐美大使館的資深官員接觸,就兩岸關係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交換意見,得到極為明確的訊息,只要民進黨堅持走台獨路線,馬英九一成不變的奉行不統不獨政策,台灣想要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絕無可能,中共在這方面把關是寸土不讓的,假如台灣回到兩蔣時代的一中政策,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使美國和台灣維持官方關係都不無可能,例如在台北設立美國總領事館,一如一九五○年英國承認中共後繼續在淡水保有領事館的情形。
重回兩蔣時代或“上海公報”所描述的一中,恐怕是台灣最終不得不接受的政治現實,也是大勢所趨,邁出這一步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這也涉及“面子”和“裡子”的抉擇,中共要的是面子,台灣得到的是裡子,兩者孰輕孰重,顯而易見。中美斷交後的新關係有“形式 ”與“實質”兩面,美國堅持只給實質,擾攘多年後,台灣不是也接受了嗎?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台灣的reality(實況)係“中華民國”一部分的事實是不會變的,明乎此,千秋與一時才能並存,勇敢的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蘇貞昌此行另一目的在主持華府民進黨駐美代表處的揭幕,李登輝當政時,民進黨已在華府設有代表處,現在的“立委”蕭美琴當時就是代表處的幹將,活耀於“國會”山莊和智庫的研討會上,立下汗馬功勞。民進黨執政後,代表處關閉了,如今民進黨在野,審時度勢,有恢復的必要,新址距白宮僅一街之隔,堪稱地處要衝,動見觀瞻,限於經費,代表處很小,但有一位得力洋將彭光理為之效命,代表吳釗燮則不時往返於台北、華府道上,督導業務。
民進黨經費拮据,亦可從蘇貞昌抵達華府當晚“國會”山莊歡迎酒會供應的食物見之。這種酒會美其名是“國會”議員歡迎蘇主席,實際上是民進黨自己掏腰包,由“台灣公共事務協會”(FAPA)出面,FAPA元老荷蘭人昆布老主持酒會,並介紹與會的議員們給蘇貞昌。說到食物,連美國人最喜歡吃的春捲都沒有,其寒傖可以想見。猶憶吳淑珍二○○二年訪問華府,“國會”酒會的美食可以堆積如山形容,記得參院臨時議長塞蒙德(Sen. Strom Thurmond,一九○二─二○○三)坐著輪椅到會向吳淑珍握手致意,然後就去吃他最愛的春捲,臨走時還包了幾個裝在口袋裡。這種場景不復再見。
蘇貞昌在華府的幾天,雖沒見到美國政府了不起的高官,但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和他形影不離(上圖左為薄瑞光,右為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馬英九過境美國,美方的接待亦不過如此,至於此行是否如吳釗燮所言“成果豐碩”,待考,至少表面上是差強人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