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過半省份 糧食難以自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2 09:55:16  


 
  所謂“緊平衡”,指的是糧食供求的緊張關係,即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餘有缺。 

  在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看來,這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經不起任何風險。“例如,戰爭、動亂、災難來了,糧食就有困難了。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馬榮榮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糧大省。“上海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約為10%,近90%要靠省外調入;浙江只能自給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供給;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馬榮榮說,這樣的糧食安全基礎很薄弱。 

  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糧食供求關係格局,也將是一個長期的態勢。 

  18億畝紅線上的土地失控 

  中央的要求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當然也有人呼籲,放棄18億畝紅線,以解決中國房價過高的問題及緩解工業用地的緊張。 

  “守住18億畝還進口那麼多,不守住18億畝會是什麼樣?”陳錫文反問。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紅線;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 

  聯合國對耕地有一個警戒線,人均耕地低於0.8畝的時候會發生生存危機。但目前,全國2000個左右的縣裡,有660多個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8畝。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認為,18億畝紅線必須要保住,這是一個硬約束條件。 

  然而,在過去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保住18億畝紅線一直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1996—2006年,全國耕地減少了1.24億畝。這些減少的耕地大部分發生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佔用的稻田。 

  李國祥研究發現,土地價格越高的地區,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也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土地失控!”馬榮榮說,這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這些年中央以最嚴厲、最嚴格的政策來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到了縣級再到鄉鎮和村一級,情況並不那麼樂觀,這些地方大多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搞城鎮化、工業化,最難控制的是村這一級,尤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為甚。” 

  如今,從蘇南、蘇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過去,已經看不到連片的1000畝以上的農田。而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發生的。10年前,那裡還是空曠的連片的萬畝良田。現在,良田都變成了房子。 

  馬榮榮認為,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控得住經濟發展對土地侵佔,則控得住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假如控不住,那將很糟糕。“現在看來,國家從上到下應該說已經基本控制住,但未來經濟繼續發展,騰挪出一部分良田來為經濟發展服務,這個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保住18億畝紅線,這是一種理想,但能不能保住,這要打一個問號。”浙江省寧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農業官員坦言,並不太樂觀,“失去的都是糧食生產條件最好的土地,占補平衡回來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開一點、荒地上開一點、灘塗上再圍墾一點。” 

  耕地占補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 

  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補平衡政策對糧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以寧波為例,該市一共有360萬畝的耕地,310萬畝是(種植糧食的)基本農田。“這麼多土地是存在的,沒有虛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萬畝,剩下的100萬畝占補平衡回來的耕地非常貧瘠。” 

  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耕地資源中,70%屬於中低產田,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耕地水土流失、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耕地質量,好的土地往往用來城鎮化,這對我們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良田被佔用之後,我們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資源跟水資源相匹配的良田來?現在看來,耕地與水資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難解決。”李國祥說,土地和水資源的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農業產量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區有大量的耕地,卻缺乏水資源。例如新疆,我們現在把新疆當做後備耕地,解決水的問題卻很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