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媒體:香港實體書店的生活定位值得內地借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2 11:29:29  


香港實體書店“一頁堂”(Page One)/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7月1日《 人民日報 》報道,網絡書店攻城略地,電子書外圍包抄,傳統書店在夾擊中前景堪憂,但香港似乎是例外。本地的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不但未陷入“日漸萎縮”的困局,反而因其“業態創新”而覓得新風景。他們的經驗是:微利行業靠銷售量維持經營;改變售賣場所的傳統定位,營造“公眾文化生活的空間”。元朗青山公路旁一家書店,銷售10萬多種圖書,它的名字卻不是“書店”,而叫“文化生活薈”。除了咖啡館、創意產品銷售區等,還附設一個開放式廚房,可以品茶、吃元朗老婆餅,為周邊讀者提供一處空間寬敞、書香濃濃、引領潮流、物美價廉、服務周到的文化消費場所。

  書店成了文化生活區域,不僅可以買書、品書,還能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和商業服務。在“快時代”,要想真正留住顧客,僅僅將賺錢放在第一位是不夠的,更應該將公共溫情、文化反哺和心靈尊重,放在第一位,將消費者悠然的慢情調,放在重要位置。香港的地價和房租等經營成本很高,書店仍能成為靚麗風景,與這種市場定位關係密切。

  想到了西餐店、牛排店在中國的大行其道,除了風味差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西餐店裝修精致、環境幽靜,能讓都市人得到內在的安穩和浪漫感。香港書店的這種生活定位,也有這種幽靜的味道。契合了這種理念,就容易得到人們的精神共鳴,再加上微利經營,就成了特殊的文化風景。

  還是想到了我們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過去10年裡,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近幾年來,內地沒有出現一個新的書店品牌。這其中有網購的嚴重衝擊,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這些年,實體書店的市場定位一直停留在商業化、經營化等固化的層面。這種過分物化、短視的行為拉遠了雙方的距離,也讓書店失去了消費群體的信任,導致實體書店不斷萎縮。

  不是消費者不需要實體書店,而是不需要過分商業化的書店;不是消費者不想買書,而是不想買那些價格高的書;不是實體書店沒有出路,而是諸多實體書店沒有繼續與時俱進進行市場改革和定位轉換!

  因此,不妨多借鑒香港的這種生活定位。其一,要轉變過分市場化理念,多一些溫馨服務意識。其二,要給消費者打造方便、舒適以及生活化環境,將購書和生活消費融為一體,提高書店的文化競爭力。其三,要多一些微利經營理念。“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經營書店,但賺不到錢一定無法經營書店”。對消費者多一些必要的利潤反哺,抵禦住網購的激烈競爭。如果我們做到、做好了這幾點,我們的實體書店,也能成為靚麗的文化風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