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華山會議清談 無助推動調整大陸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5 16:08:54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作為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的“華山會議”,在因為必須配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的“攻防戰”而曾作延期之後,終在昨日開幕,並舉行其主題為“台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的首場會議。由於是閉門會議,民進黨中央總部文宣部只是發出蘇貞昌主席的開幕詞,中國事務部則發出一則簡單的新聞稿,“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鄭文燦的會後發言也只是對會議情況進行概括性的介紹,而會後幾位與會者的談話也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未全面表述會議的情況,因而很難看對昨日的首場會議作出全面的分析,但畢竟也可“管中窺豹”看出一點端倪。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本來,在五月二十五日的民進黨全代會上,有高志鵬、蕭美琴、林佳龍、吳秉叡、陳亭妃等中青代“立委”黨代表提案,建請黨中央舉行“中國政策辯論”,籍由擴大黨內參與,廣納各方意見,以凝聚黨內對大陸政策的共識,就像一九九八年那樣,經過“中國政策大辯論”,在各種意見中求同存異,達成“強本西進”的共識,調整黨的大陸政策,為民進黨執政打好基礎。但受到會場租借時間已到的客觀因素限制,及黨主席蘇貞昌“未有準備好”的客觀因素制約,而裁示將之交友中執會處理。不過,可能是面對黨內強大的意向壓力,蘇貞昌不得不正視並面對“中國政策辯論”的黨內訴求,因而決定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出面,對大陸政策進行黨內討論,並吸收黨內其他人士甚至是邀請藍營人士參加。因為會議舉辦地點的中央黨部位於華山商務大樓,因而將之命名為“華山會議”。

  “華山會議”的性質和舉行方式,與“中國事務委員會”十分相似。實際上,本來謝長廷等人當時建議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是一個推動及執行民共交流的平台,及對大陸政策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為民進黨中央調整大陸政策提供決策參考的具實質權力的合議機構,但後來卻蘇貞昌弄成了一個“清談神仙會”。而引發這個“華山會議”的“中國政策辯論”黨代表提議,本來也是主張通過辯論取得共識,作為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的依據,但“華山會議”卻變成了“清談會”。這從“中國事務委員會擴大會議”的定位就可看出,只不過是將“中國事務委員會”幾名委員的清談,“擴大”為有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諮詢委員、中常執委、“立委”、前政務官、專家學者、黨內各界意見領袖、中央黨部幕僚等參與的“清談”而已。

  實際上,鄭文燦昨日的會後說明就表示,“會議雖無辯論之名,但由於採閉門會議,每位與會者都能暢所欲言,效果比辯論還好,每場會議將不預做結論,而是將各界寶貴的意見完整的提供給中國事務委員會參考。”由於不是辯論,就難以在各種觀點中進行比較分析,更無法透過求同存異而取得共識。

  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貞昌的開幕詞,也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定了位。住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仍然是民進黨的核心思維,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必須要和國民黨有所區隔,不必和國民黨去競爭北京的支持。這將可能會令希望調整帶來政策的黨內中生代失望。

  其實,蘇貞昌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仍然是民進黨的核心思維之說,也不符合事實。本來,民進黨當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就是希望能以“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以承認“中華民國”國號”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來凍結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這一來是為陳水扁參選“中華民國總統”提供正當性,二來是為了消除部份選民對“台獨黨綱”的疑慮。這個策略調整是成功的,再加上國民黨陣營分裂參選的原因,而實現了民進黨夢寐以求的“政黨輪替”。

  但在後來,在遊錫擔任黨主席時,堅持要制訂《正常國家決議文》。儘管此舉遭到擔心將會影響其“總統”選情的謝長廷的反對,而陳水扁也因擔心將會令民進黨失去政權而作出協調,“拿”掉了其中一些“獨”味更為濃重的文字,但在經全代會通過之後,按照“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及《台灣前途決議文》凍結“台獨黨綱”的前例,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及“國家”定位,已由不再提“中華民國”,而是通篇都是“台灣”,並主張“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及“台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努力的目標”的《正常國家決議文》,取代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因此,蘇貞昌嘮嘮叨叨地聲稱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是《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有違事實的,也是對遊錫的不尊重。

  民進黨內中生代正因為是看到了這一點,認為必須掙脫《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束縛,並趁勢調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一些論述,希望能透過大辯論方式凝聚黨內對大陸政策的共識,並制定《台海人權決議文》,再依據“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以較為中性的“人權”議題來作為推動民共以至是兩岸交流的前提條件的《台海人權決議文》,來“凍結”《正常國家決議文》、《台灣前途決議文》和“台獨黨綱”。

  既然蘇貞昌堅持《台灣前途決議文》,也既然蘇貞昌所倚重的邱義仁堅持“台獨神主牌”,更既然“華山會議”只是討論不搞“辯論”,更不會尋求共識,那麼,“華山會議”就只不過是一次“擴大”了的“清談會”,難以推動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

  但世事無絕對。正如台灣輿論所指,“華山會議”存在著蘇貞昌所代表的“台獨”派,蔡英文所代表的中間派,及謝長廷所代表的務實派三條路線,在討論深入之後,難免會引發“蝴蝶效應”,擴大為全黨的爭論,並因為蘇貞昌的“台獨派”和謝長廷的“務實派”對立情況嚴重,而被廣大黨員認為皆不可取,因而寧願取納蔡英文的中間派觀點。既在理論上守住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又在實務上採取一些調整措施。就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具有里程碑式或轉折性意義的重要會議那樣,從開頭的固守既有目標或保守傾向,經過激辯而有所突破那樣。

  其實,即使是蘇貞昌自己,也已有所鬆動。實際上,在對待謝長廷在香港舉辦“紅綠論壇”一事的態度上,他就經歷了從批評到肯定,甚至還為謝長廷的“燒鞭炮說”緩頰的調整過程。而他現在的堅守“台獨”立場,只不過是在爭取連任黨主席及勝選“總統”黨內初選時,因為遭遇謝長廷和蔡英文的狙擊,而必須爭取黨內“獨”派及“扁系”等各派系的支持的自然反應而已。一旦闖過黨內的這兩大關口,而必須面向全體選民之時,可能還是會調整其大陸政策的。畢竟,他在二零零六年擔任“行政院長”時,在蔡英文副院長的配合下,推出了一系列調整大陸政策的措施,因而被人喻為“蘇修路線”。這個“修”字,就是“修正”民進黨尤其是陳水扁的大陸政策之謂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