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去年謝長廷登陸始,民進黨內部在兩岸政策議題上已經形成了“交流派”與“保守派”的重要分水嶺。“交流派”以謝長廷為代表,而“保守派”則以堅持“台獨”論述的蘇貞昌為首。謝長廷沒有獲得“中委會”掌門人的大位,也折射出“交流派”與“保守派”的突出矛盾。顯然,蘇貞昌在“獨派”的緊箍咒下,不願也不能在兩岸政策議題上走得過快、過大,而謝長廷的“交流派”雖然對於推動民共交流有重要意義,但蘇貞昌卻出於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不能讓謝長廷“功高蓋主”。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謝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是具體的兩岸政策路線之爭,另一方面是更加殘酷而現實的政治利益之爭。二人多年來的恩怨情仇在兩岸路線之爭下不但沒有化解,反而持續發酵。
蘇謝之間的矛盾在進入今年以來似乎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緩和。最主要的就是5月蘇貞昌主動邀請謝長廷加入“中委會”,而謝長廷在最後時刻點頭加入,與其說是給蘇貞昌面子,倒不如說謝長廷是為了避免給自己套上破壞黨內團結的大帽子,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委會”看似完成了最後“拼圖”,包括謝長廷、蔡英文、游錫堃在內的各大天王均入會,但實際上各人各有自己的算盤,各派系貌合神離,黨內整合依然暗流汹湧。
謝長廷在6月主動與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共同舉辦研討會,讓“交流派”再次贏得兩岸政策的主動權。謝長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訪問大陸,進一步拉近民共間的距離,為民共對話交流打開新的窗口,從而在兩岸間累積政治資本,提升自己的政治能量。而蘇貞昌也不甘人後,繼6月上旬親自赴美國闡述兩岸政策後,又於7月4日親自主持第一場“華山會議”。蘇貞昌意在通過舉辦一系列研討會進一步凝聚黨內共識,在《台灣前途決議文》確定的“台獨”基礎上進行兩岸政策的再調整,這在第一場“華山會議”已經定調。而民進黨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堅持“台獨”的原則下,制訂出讓大陸容忍、選民接受、美國放心的兩岸政策新路。如果成功,蘇貞昌便可進一步鞏固自己在黨內地位,為未來選舉鋪路。
可見,謝長廷是要借處理兩岸之間的差異,展現兩岸政策論述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實力;而蘇貞昌則是要借化解黨內分歧,進一步展現“桶箍”能力,進一步鞏固政治地位。蘇、謝二人雖然在策略上不同,但在最終目的上卻是一致的,即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謂殊途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