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彈性”讓社會更和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2 08:48:58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歷史的支流在不經意間匯成一股洪流,引領無數人的生活走向新的方向。20世紀80年代,各國的領導人不約而同地發起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推動了經濟的飛速發展。

  引入市場分配資源的機制、擴大市場競爭,不僅改變了經濟結構,還改變了人們的自我觀念,改變了對富有或成功的定義。50年前,人們通常以獲得“勤奮工作者”的稱號為自豪——這是一種博得他人讚美的品質。如今,對西方社會的大部分人來說,僅是努力工作已遠遠不夠。真正的讚美留給了那些能夠構建龐大的聯繫網、致力於創新的人。創新已成為經濟效益的代名詞。

  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讓很多新興經濟體高速發展,億萬人民擺脫貧困。開放的市場與更好的工作機會,改變了傳統的身份地位觀念。

  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文化變遷,也對長期存在的社會秩序提出重大挑戰。很多國家都出現收入不平衡問題。就業保障的降低和西方社會福利支出的削減,讓曾經有相對穩定收入的人變得缺少保障。譬如,年輕人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來掙錢買房成家。

  這些變化對個別群體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在亞洲,由於壯勞力選擇進城務工,很多鄉鎮缺少勞動力。在歐洲,伴隨深度經濟衰退帶來的效益削減,無家可歸的問題愈演愈烈。在美國,由於出身不同,貧富家庭孩子受教育的差距不斷擴大。

  受到衝擊的群體如何應對挑戰?這是社會彈性的問題。社會彈性是面對挑戰時,群體或社會團體維持穩定的能力。我們發現,政府的舉措與維護勞工利益的組織,都對社會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會彈性更依賴於普通人群間的社會關係。當人們與家人朋友有更緊密的關係,就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經濟的挑戰。親密的朋友與家人可以在困難時期提供情感支撐。龐大的社交網便於人們找房、找工作。因此,社會彈性不僅依靠政府行為,更取決於人群之間的社會關係。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社會關係更多依靠文化框架來平衡。

  想要理解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需要了解的不單是經濟政策,還有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轉型期,我們需要更深入了解社會彈性的來源,了解經濟發展對社會關係和文化框架的影響。

  (消息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