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媒為何說中國領海只和索馬里差不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31 11:01:08  


 
  這也就是日本在沖之鳥礁打的算盤。這是兩塊被日本堅持稱作是島嶼的孤零零的礁石,日本每年會花費2億左右日元來看護,以防止其被海水侵蝕消失。算盤也是很響的:2008年11月,日本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 “外大陸架劃界案”,就期冀憑這兩塊岩石獲得總面積共約為7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日本正是在公約締結後的1987年,成立了“沖之鳥應急對策特別研討會”。按照中韓在內的國家理解,這礁石不是島嶼,所謂的 “專屬經濟區”應該是公海。如果變成“專屬經濟區”,就會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軍艦通航、科研調查等產生阻礙。

  所以,“藍色圈地”很是瘋狂,先下手者斬獲不少海洋國土利益

  海洋公約為許多國家拓展海洋國土提供了兩個相關聯的路徑,一是可以從領海基點(一般是沿海國大潮低潮線)拓展到350海裡的大陸架,公約規定,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其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這就比以前的最多200海里又多出了150海裡;二就是島嶼問題,搶占到島嶼,很多國家就算再勉強,也要想辦法聲張自己對島嶼附近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權益。

  所以,日本有包括沖之鳥礁在內的“離島計劃”,把幾十座遠離本土的島嶼“作為日本政府在專屬經濟區內從事海洋資源開發等主權權利的重要根據”。韓國也一樣。韓國媒體報道說,韓中兩國曾於2006年一致商定蘇岩礁是水中暗礁,不存在領土糾紛。不過實際上,韓國早就奉行“先下手為強”的策略,搶先占有了這塊礁石。韓國海洋研究所從1995年就開始計劃在蘇岩礁上建設具有直升機起降點和尖端探測設備的平台式海洋科學基地,工程歷經八年於2003年竣工。這個所謂的海洋科學基地,其實是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海中央的“人工島”,4個重達1600多噸的鋼架支撐著三層建築,專業人員每年都會訪問蘇岩礁10多次。韓國媒體稱,一年中的3個月左右,蘇岩礁就成為“有人基地”。

  “藍色圈地”的大贏家不少。儘管日本關於沖之鳥礁的主張並未被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認可,但是日本依然通過申請得到總面積為31萬平方公里的“新大陸架面積”。澳大利亞更是其中佼佼者,申請得到了25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

  “藍色圈地”讓海洋公約自身的漏洞所帶來的糾紛越來越凸顯、越來越嚴重

  倘若兩個國家之間的海域寬度根本不到400海裡,那麼,大家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區域就一定有一部分是重叠的,糾紛不可避免。依據公約規定,中國可以主張300萬海裡的“海洋國土”。然而,因為海域寬度的限制,與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八國,在海洋主權主張上存在衝突。例如,在總面積38萬平方公里的黃海海域,中、朝、韓三國存在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在總面積77萬平方公里的東海海域,中日間有1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

  “藍色圈地”就讓問題顯得更嚴重,且在熱點區域呈現不一樣的重點:

  在東海,大陸架的自然情況對中國有利,中國可以主張東海的大陸架向東延伸到沖繩海槽,這也符合海洋公約對於大陸架的定義。日本則主張中間說,希望以兩國海域的中間點來劃界。釣魚島剛好處於中間位置上。所以,除了所謂的資源說、戰略說而外,其實釣魚島在中日爭端中還能被日方看作有劃界意義:如果當成一個沒有經濟價值的無人島,則主張不到專屬經濟區,不過也能主張“領海”,從而為中間劃界說提供支持;如果看作一個有完全價值的島嶼,則甚至可以主張島嶼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把利益拉得更遠。

  而在南海則又不同。我國瀕臨的南海海域僅限於其北面,其狹長的東西兩側是菲律賓和越南,南面是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尼。所以,實際控制島嶼就對領海、乃至部分島嶼的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權利的主張很有意義了。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又失去了先機,控制的島嶼很少。實際控制島嶼較多的越南早就做了地質摸底調查,和馬來西亞一起在09年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交了劃界案,幾乎主張了整個南海的權利。

  不過僅僅把海洋領土實力與面積劃等號顯然不妥

  “藍色圈地”問題提醒今人汲取教訓,看到更為廣泛的先機和利益

  失去“藍色圈地”先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來有觀念和重視程度問題,比如一方面曾經有媒體調查,很多國民連海洋國土面積也說不上來,另一方面,我國到目前也只是公布了部分的領海基點,如果這些配套工作和法律法規建設一直跟不上,又談何對他國主張權利;二來,也和自身的歷史環境限制有關,例如在南海問題上,越南等國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侵犯中國島嶼的,而這時,中國百廢待興,正在韜光養晦、發展經濟;三則和當時的軍事實力有關,在南海缺乏制空權。

  這些失誤都能從中吸取教訓,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僅僅單純地“占有”海洋,而不加以保護、開發也算不上什麼。有學者就認為,在海權競爭中,已不再完全由“槍杆子”說了算,一個主權國家在世界海權競爭中的地位,無論是科技、航運、海洋產業或是環境保護,說到底都和每個國家政府對應出台的激勵政策和配套措施有關。包含了公共物品供給以及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技術與效率的國際間競爭,才是最終決定海權歸屬的主要力量。所以海權並不只是包含領土、武力等因素。
實際上,還有另一個“先機”不容忽視。人們傾向於注意爭端,而忽視另一個中國在海洋上的重大利益——安全而自由的通行。最初產生了海洋公權、私權的爭論其實就是來自於荷蘭在當時的崛起,需要自由航行、自由貿易。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國的沿海主要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已經從1985年的3.1154億噸增長到了2011年的61.6292億噸,增長了20倍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要著眼全局,不止是眼下的領土爭端,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海洋自由通行利益。亞丁灣護航就是個很好的開端。

  《愛爾蘭時報》這篇文章儘管在“比較上”有失妥當,不過也提醒了人們從民族主義和資源爭奪而外的角度來看待海洋領土爭端。正是曾經對海洋國土的不夠重視造成了今天的許多麻煩。而這些教訓也說明對海權要有前瞻性和全局觀,聚焦點不能僅僅在武力等因素上。

  (文章來源:騰訊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