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素質在“考過就忘”中嘆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2 10:37:05  


 
  在人文課程方面值得探討的更多。學語文不是為了學會交流嗎?學地理不掌握識圖能力、沒有方位概念,能算及格?學歷史如果不學閱讀史料、質疑求證、理性判斷,能否“使人明智”?當這些都被考高分這唯一目標所遮蔽時,學習就變成了簡單枯燥的尋求標準答案,變成了令人厭惡的死記硬背,變成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人文素質低下對於國民素質的負面影響,要甚於科技知識的匱乏。

  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素質包括文化科技知識,更包括各種非智力素質,世界觀、人生觀、融入社會的能力、心理素質,具體有是非觀念、誠信、責任心,遵守法紀、秩序的意識,公德心、自尊心、奉獻精神、意志品質等,這些個人素質構成民族素質的基礎。下一代的這些素質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共同來培養,學校教育不可缺位。這些素質培養大都不在大綱、考試範圍內,很多沒有編入課程,或者有安排也被邊緣化。再加上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傾向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寫作文編故事、滿篇套話的發言稿、開假證明來應付實踐環節,給學生人格、品格的傷害不可小覷。

  素質培養既包括知識體系、品德意志,也包括能力。學校教育形式不僅是課堂講授,還必須包括校園內外的訓練,生活能力、勞動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的訓練等。一些國家的小學生要學會烹飪、縫紉,以色列對半大孩子的德育形式之一,是安排他們去新移民家裡做幾年“向導”,幫助新移民適應環境。加拿大小學生的環境體驗課是領取工具和種子,種幾棵小樹,共同成長。能力訓練的目標不僅僅是學習技能,這些適合孩子成長發育的訓練,還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學會運用知識,增強自信、促進正確價值觀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一個孩子有助人的願望,但是自顧不暇,何談幫助別人?

  浮躁功利的風氣,也使得社會對學校教育的理解發生嚴重偏斜,把本應是提升國民素質、造就合格公民的國民教育,理解為考高分“脫穎而出”。比如,我們評價一所農村學校、讚揚一位農村教師的標準,是他教出了多少大學生,卻不管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如何獲得人生發展。

  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更在於社會制度的改進、民主法治建設與公平、公正秩序的建立,通過改革,提升國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分析科技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人的讀寫算能力正在被計算機替代,而正確的價值觀、責任心、理性判斷、科技創新潛力,這些國民素質才是構成綜合國力的基礎。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