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畫家變土富豪後就容易學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4 08:49:14  


 
  在這些所謂的畫家中,有的其實根本就談不上是真正的畫家,最多可以算是畫圈里的“票友”,僅僅學了一些筆墨之技,掌握了一點畫面的經營之法,卻佯裝成古代畫家的超凡脫俗或西洋畫家的豪放灑脫之態,而實質上不過學了其表而未得其道。當然,他們熟悉當前畫圈里的遊戲規則,善於混跡其中,從中渾水摸魚。這樣的“畫家”,藝術恐怕從來就不曾有過。也有一些畫家,原先的確虔誠執著,下過不少功夫,吃過不少苦,也確實有所悟有所成。然而,隨著藝術作品逐漸被社會認可,市場日益看好,面對源源不斷的人民幣,一些畫家的潛在欲望被喚醒,開始迷戀物質享受,甚至過上了糜爛的生活,在藝術上則止步不前,重複著那點拿手的絕技。錢為畫家帶來了體面,但同時也帶走了畫家最初的那份夢想和純真。在金燦燦的人民幣面前,藝術逐漸變得蒼白。

  一些畫家學會了西方藝術家生活上的狂放不羈,卻沒有學會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思維的自由多變。自由多變的西方藝術觀念對改變當代畫家的保守思維和僵化的審美觀無疑是有益而必要的。但是,中國有自己的文化歷史、道德規範和價值觀追求,沒有必要全盤接納西方的審美觀和價值理念。傳統繪畫提倡作畫應“先修自身”,重視主體精神的參與,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一,把修身當作一生的終極追求。儒家認為“成於樂”、“游於藝”,即把藝術看成是人格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浩然之氣”指的是學識修養、思想品性和道德情操。明代文徵明更是直言“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清代張庚也說:“蓋畫品高下,不在乎跡,在乎意。”此“意”即胸中之真情。可見,中國傳統文人畫家與西方畫家不同,不光注重畫面視覺的呈現,更強調畫家主體精神的傳達。

  時過境遷,當代畫家已經很難具備傳統畫家的那種純真心境,再以“人品即畫品”的美學觀去要求當代畫家,似乎並不現實。但是,傳統畫家強調主體精神的追求和傳達,是否值得當代畫家繼承?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宋永進系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