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郭正亮:國是會議救不了民進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2 15:12:13  


  中評社台北8月12日電/這幾天因為民進黨人氣最高的前“總統”候選人+前任黨主席蔡英文突然拉大陣勢,集結十多位民進黨+台聯“立委”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因而使強調朝野共赴國難、官民共同參與的體制外國是會議,再度成為媒體焦點。

  美麗島電子報今天發表該報副董事長郭正亮的文章說,記憶所及,這是2013年民進黨第三次提出國是會議訴求,第一次是113火大遊行前夕,背景是抗議油電雙漲+民生困難;第二次是年金改革爭議之際;第三次則是在803白衫軍抗議之後,背景是抗議核四公投+服貿協議。

  民進黨身為在野黨,面對不涉及憲政體制的普通議題,動輒理解為“國家”重大危機,動輒上綱到朝野必須共赴國難,這種奇特的政黨心態,不管是對比台灣前兩次國是會議的特殊背景,或是放眼全世界民主國家,都是一大怪事。事實上,在野黨老是要跳出政黨競爭框架,老是提出體制外的國是會議訴求,不但凸顯出台灣政黨政治的不夠成熟,同時也凸顯出民進黨作為最大在野黨的不成氣候。

  兩次國是會議五大特點 目前都不存在

  畢竟,台灣曾舉行過兩次跨黨派國是會議,都發生在李登輝執政期間,當時民主轉型或民主鞏固都還沒確立,國是會議都是針對需要三分之二通過的“修憲”議題,而且都是由執政的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國是會議是1990年,本質上是推動民主轉型。李登輝“總統”接受316學運訴求,同意召開朝野國是會議,以便全面改革不合民主的舊“中華民國憲法”,包括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國會”全面改選等等。

  第二次國是會議是1996年,本質上是進一步民主鞏固。李登輝在首度“總統”民選獲勝之後,決定處理凍省問題,以免台灣爆發“葉爾欽效應”,同時處理“立法院”“閣揆”同意權問題,以便強化“總統”權力。當時舉行的跨黨派國家發展會議,通過“行政院長”改由“總統”任命、台灣省虛級化、凍結台灣省長與省議會選舉等“修憲”條文,是台灣憲政體制更進一步傾向“總統”主導的雙首長制”。

  綜上所述,李登輝“總統”主導的兩次國是會議,都具有五大共同特點:

  一、兩次國是會議,都是由執政黨發動並主導。

  二、兩次國是會議都由“總統”主導,都發生在“總統”民調最高時期。

  三、國是會議都是針對“修憲”議題,並非“立法院”即可表決處理的一般議題,具有很高的政治性,目標是民主轉型或民主鞏固。

  四、國是會議所處理的“修憲”議題,必須三分之二超級多數才能通過,國民黨一黨不足以主導,不得不邀請民進黨共襄盛舉,亦即召開國是會議的必要前提,是因為執政黨的席次不足。

  五、李登輝“總統”與民進黨有頗多意見重疊,1990年國是會議,雙方都主張廢除“中華民國憲法”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國家發展會議,雙方都主張凍省,都具有堅實的朝野合作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