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小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符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5 10:34:28  


 
  1971年,李小龍回到香港。當時香港正在播映《青蜂俠》。這是他在美國參演的作品,在片中,他所扮演的日本人加藤受到了極大歡迎。但李小龍對這次表演並不滿意,說“我演得爛透了,像個機器人”。1971與1972年,李小龍在香港拍攝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均大獲成功。1973年的《龍爭虎鬥》是李小龍的最後一部電影,憑借這部電影,李小龍打進了西方市場,並自此餘音繞梁。但這個結果他已經無法看到了。1973年7月20日,在影片上映的前一周,他在香港演員丁佩的家中離奇死亡。醫生的診斷是“腦水腫”,可這個判斷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死亡帶來了空白,也製造了“危機”。李小龍死後,以其為中心的衍生品不計其數,可無人能真正彌補他留下來的空白。名人的死亡通常會帶來特別效應,在李小龍這裡,情形更為複雜,他的死亡經歷了不同的文化語境——這部分因為時機問題。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的電影剛在西方上映。“死亡在帶走的同時也給予,對於西方觀眾而言,這名不可思議的功夫巨星在與他們初次接觸的時候便死亡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小龍的死成為他光環的一部分。”李奧.漢特在《功夫偶像大師》中如是寫道。

  “功夫狂潮”的出現並非李小龍一人之功。在此之前,許多事件為此做了歷史鋪墊。1966年,香港電影界定了一個目標,要在五年內打開西方市場。這一年,胡金銓已經拍攝了《大醉俠》;其後一年,張徹拍攝了《獨臂刀》,這兩部片讓歐美人開始關注香港電影。在1971到1973年間,有約300部香港功夫電影被拍攝出來,瞄准的是國際市場,其中一些,甚至從未在香港本土上映過。1972年,邵氏兄弟拍攝的電影《天下第一拳》打進了北美市場——在某種意義上,它能夠進入歐美市場,也受惠於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的影響力。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西方世界為何迅速接受了李小龍?在文化研究者保羅.鮑曼看來,這是適時的“空缺”導致的。這種空缺一方面來自李小龍突如其來的死亡,一方面來自長久以來武術神話的缺失。因為出名伴隨著死亡,從一開始,李小龍的神話就是“全媒體式”的,它混淆了現實與熒幕的邊界。在上世紀70年代,圍繞李小龍的一個詞是“真實”——他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功夫是真實的,或說寫實主義的,這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現實的人的能量。李小龍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新的英雄形象:與眾不同、神秘莫測、同時又有血有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