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一塊面紗引發的文明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5 09:47:45  


  張敬偉 (江蘇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近日,巴黎郊區發生騷亂,有4名警察受傷,20輛汽車被燒。騷亂的主因,是因為巴黎警方要求一名女子取掉戴在臉上的穆斯林面紗而引起。騷亂雖然被平息,但讓法國人備感緊張。因為,一塊伊斯蘭世界常見的婦女面紗,再次揭開了西方社會和伊斯蘭世界的文明衝突。
 
  9.11事件讓亨廷頓“文明的衝突”的觀點流行。時不時在西方社會發生的恐襲事件,讓人感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在加劇。
 
  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阿拉伯之春”在伊斯蘭世界的蔓延,讓西方國家暫時漠視了文明的衝突,反而以意識形態的驚喜迎接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現實是悲戚的,美國的連環爆炸,瑞典的騷亂,乃至去年發生在法國的圖盧茲恐怖襲擊事件,再次表明西方世界和伊斯蘭社會難以和解。即使在“民主化”後的埃及和利比亞,也是暴力事件頻仍,連美國外交官都難逃喋血(利比亞)街頭的命運。

  作為歐陸大國,法國伊斯蘭移民眾多,彰顯法國開放包容的一面,但是也有嚴苛的法律以禁止伊斯蘭世界的風俗。從2011年4月11日起,法國禁止在公共場所穿戴伊朗面紗、阿拉伯尼卡布赫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婦女穿的長袍等。違法者將被處以150歐元的罰款。這項法律備受詬病,穆斯林移民認為這是對其傳統的歧視,也是對伊斯蘭教的不尊重。
 
  法國很無奈。奧朗德的前任薩科奇實行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導致大量伊斯蘭移民湧到法國,但是這些移民來到法國成為二等公民,反而成為法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奧朗德大選前為了贏得右翼民意的支持,曾承諾降低移民門檻。但即便如此,伊斯蘭教背景的移民在法國已成氣候,而且有被極端勢力滲透的危險。如果這些移民無法融入法國主流社會,在生活窘迫和現實的困境下,一旦遭遇類似警方要求取下穆斯林面紗的情況,就可能激發群體性事件。
 
  加之歐洲經濟不景氣,就業機會減少和社會保障縮水,西方法治和伊斯蘭習慣的對撞,就會“攤上大事”,引發騷亂。法國發生“面紗引發的騷亂”,其實是多種複雜的因素使然,既有文明的衝突,也有文化的隔膜,更有生活習慣和現實利益衝突的因素。

  既然法國允許伊斯蘭移民進入法國,而且允許他們在各個城市建立清真寺,又為何設置不允許伊斯蘭移民戴面紗和穿著傳統長袍的法律?這似乎違逆了法蘭西自由多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看似矛盾,其實有著現實的邏輯。無論是美國還是法國,西方社會對伊斯蘭世界的移民有一種倨傲的情懷,既然是來到西方社會,就要適應西方的生活方式。入鄉隨俗似乎沒有問題,但移民若以放棄傳統和信仰為代價,而且接納西方生活方式也無法讓其融入主流社會,這樣的入鄉隨俗就變成了文明的臣服、信仰的背叛和身份的歸順,這自然會激起伊斯蘭移民的反彈。
 
  更重要的是,9.11事件後,恐怖分子被貼上了伊斯蘭的標簽。美歐世界的恐襲事件,讓西方社會風聲鶴唳,因而強化了對特定宗教和群體的立法規範和監管,公共場所蒙上面紗和穿長袍的傳統習慣,可能會認為是危險人物,這是法國立法的基礎。

  旁觀者看來,這也許是法國的無奈選擇,但從伊斯蘭移民的立場看則是種族和宗教上的雙重歧視。
 
  由文明的衝突到現實的歧見,西方社會和伊斯蘭世界是相互的。日前,一位挪威女子在杜拜被強姦反而被判刑,因為按照伊斯蘭法律,這位被性侵的女子屬於非法婚外性行為。
  
  消除互疑,增進互信,才能消解文明的衝突。但是,在現實的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下,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本文觀點不代表署名機構立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