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中評社報道,“兩岸關係重要理論問題研討會”於24日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大陸學者對圍繞“兩岸特色”進行熱烈討論。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主辦,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上海東亞研究所聯合主辦。當天上午的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台研所副所長殷存毅主持。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以“兩岸特色論的思考”為題進行主題發言。他介紹,“兩岸特色”這個詞語本身從兩岸經濟事務中來,“台商來了以後,按說應該是民營企業,但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台商的待遇卻比照外商執行”。摸索後,大陸總結出與台商做生意是“特殊國內貿易”,但“由外經貿部管理”的規章。劉震濤認為,這是“兩岸特色”最早在經濟上的體現。劉震濤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特色”在政治上的體現,精髓是“求同存異”,並向“聚同化異”發展,是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潤滑劑”和“助推器”。就其內涵而言,可以指兩岸是“兄弟關係”,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鵬表示,涉台事務中的“兩岸特色”強調的是普遍性上的特殊性。比如,兩岸事務由“台辦、陸委會”等機構處理,兩岸外交機構不參與兩岸事務;又如,“雙重不承認”,即兩岸在建立外交或邦交關係時,另外一方一定要斷交;再如,台灣雖不能參與聯合國或其他主權國家參與的組織,但可以適當參與國際經濟文化或其他領域活動等。
我們認為,研討“兩岸特色”確實有很重要的意義。
兩岸之間的關係十分特殊,不可能用國與國的關係來衡量與規範。但是與此同時,又不能完全用大陸或者台灣各自的規範來替代。非國際、非大陸、非台灣。這就很有意思了。
長期以來,特別是這5年多來,兩岸關係總得來說是處理得很好的,即使內部矛盾尖銳,但是大的框架沒有破壞。儘管民進黨執政8年之間頑強衝撞,大框架依然牢固。治權分立,主權一體,形分實不分。
“兩岸特色”,歸根結底,就是兩岸誰也離不開誰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