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方面,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缺乏對日本的正面報道,很多消息和分析渲染放大了日本對華的“陰謀戰略”。另外,各種版本的抗日雷人劇近年來反覆播放,荒唐地解構歷史。在日本方面,宣揚中國經濟崩潰論的大有人在,有些報紙以此為寶,連篇累牘。另外在2005年和2012年中國民眾舉行涉日抗議遊行的報道中,忽視了理性適度的原則,反覆播出一些中國民眾過激行為的畫面,強化了日本民眾對華負面印象。
中日民間情緒似乎到了無解的程度,走進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怪圈。但是無論中日的民眾是否真的對對方“恨之入骨”, 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日雙方早已經成了緊密的共同體。破壞對方的國民感情最終會連累到雙邊經貿活動。今年1-8月中日雙邊貿易額大降8.5%就是個明證。這種“雙輸”結果是中日雙方樂於見到的嗎?
有人說,中國只要國力強大到日本可以“臣服”的時候,中日關係自然就會好了。這種危險的邏輯過於看重權力的作用,而且把所有事態好轉的希望交給時間,本身就是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中日關係的前途和基礎仍然基於兩國的國民。正是當時中國近20年以民促官的努力,才構築了中日複交的堅強民間基礎。解鈴還須系鈴人,媒體應當為緩和民間情緒擔負更多的責任。
中日雙方仍有不少地方值得對方學習,更有不少領域值得雙方開展合作。媒體應把這種善意傳遞給對方。碰到兩國民間情緒高漲的情況,媒體更應當學會克制和理性,適當降溫,防
止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影響到官方決策,而把政策選擇空間越擠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