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利亞民衆抬走在空襲中受傷的人。大公網圖片 |
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美國《赫芬頓郵報》9月16日載文《中國的敘利亞戰略》,摘要如下:
隨著俄羅斯對敘利亞的立場被廣泛報道,中國在敘問題磋商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很容易被忽視。儘管可以不假思索地將中俄結盟反對西方貶低為純屬意識形態之舉,但就中國立場提出幾個連帶問題仍具重要意義:中國的個中利益何在?從交易中能得到什麼?中國為何甘冒疏遠其兩大出口市場(歐洲和美國)的風險?
如今,中國被普遍認為是人類歷史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過去30年來其GDP年均增速達10%。中國依賴出口和第二產業的經濟不僅使世界艶羨,也使它和其他“金磚”國家一樣有著阿喀琉斯之踵——通脹。但自從中國央行採取措施後,中國經濟最近呈現趨穩跡象。可以說,正是中國對穩定市場的迫切渴求,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支持俄羅斯的內在邏輯。
目前,中國分別是敘利亞和俄羅斯第三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隨著俄繼續向敘政府增加軍售,愈發明朗的是,有利於敘政府的就有利於俄羅斯,也就有利於中國。俄羅斯必然增加對敘政權的軍售,這樣一來,敘內戰久拖未決就是利好消息。如果中國確實不認可西方,並向俄方的成功及隨之而來的增長下注,那麼美國面臨的形勢將更為嚴峻。
有跡象表明中國正改弦易張,重新思考並重組其經濟體系。隨著中國轉向以第三產業為基礎的經濟,生產本國的電子、汽車和數字科技產品,中國將不出所料地尋求其他長期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作為出口目的地,當然不是美國和西歐。與俄羅斯類似,中國沒有什麼可損失的。中國仍是美國國債最大買主,美國第三產業仍依賴中國廉價商品,西方制裁中國甚至不可能成為美國的選項之一。
俄中兩國並未顯露出在軍事或意識形態上制衡美國的意圖,而是借助不需要軍隊參戰的金融戰爭,目的僅僅是爭搶買家。中國對作為古絲綢之路一站的大馬士革重新表示興趣,已引來某些異想天開且尖銳刺耳的聲音。但無論風向如何,這都是一場中國將取勝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