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科院一名擬引進人才因北京霧霾留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0 09:17:19  


王秀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評社香港10月10日電/我國在科研經費上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有關科研經費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規定不盡合理。在國外科研經費相當大的比例用於人員費,目前我國科研經費中允許用於人員費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絕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經費用於儀器設備購置和試劑購買等實驗直接費用上。這種情況導致我國科研人員的待遇總體來說比較低,沒有能力吸引優秀的研究人員來高質量地完成研究任務,並且大部分科研經費最終的受益者變成了國外的設備研製公司和試劑的制備公司。

  當前,雖然我國留學人員回流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獲得博士學位又有相應研究或其他工作經歷的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回流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在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科研人才回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說,科研經費分配比例不合理是阻礙高層次科研人才回國的原因之一。不過,相比目前國外一些研究組經費緊張的情況,在我國“千人計劃”等利好政策下,好項目得到支持的機會更大。她坦言自己就是國家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獲得生物信息學方向博士學位後,她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於2004年底回國,時年27歲,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回國後,她帶領研究團隊在生物信息學研究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多次贏得國際同行的推薦和好評,2007年她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我國科研硬件已經和國外不相上下

  中國青年報:您從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畢業後,為什麼選擇回國?

  王秀傑:我當時學的生物信息學專業比較熱門,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相關領域的人才都很缺乏。如果留在美國,我可以想象到未來20年的發展軌跡,在公司或者科研機構一步步做下去,最終做到終身教授。但我感覺即使能做到那樣,也不是特別有成就感,因為總會有飄在外面的感覺。

  回國除了有文化上、精神上的認同感之外,我國發展很快,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會更多,我不太喜歡風平浪靜的人生。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我和我愛人都希望孩子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長大,希望她以作為中國人為自豪。所以我們就回來了。

  中國青年報:有沒有覺得放棄了美國一些很好的機會?

  王秀傑:我覺得沒什麼,只是做了一個選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改革開放之後最早一批回國的留學生,他們才是放棄了很多機會,因為那時國內外的待遇相差懸殊。他們更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回來就是為了提高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從自身利益考慮很少。

  不過當時科研人員回國的待遇,雖然和國外相比有較大差距,但是與國內其他行業相比不會有太大落差。而現在在付出同樣甚至更多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科研人員的待遇比很多行業要低許多,並且年輕一代回國的生活壓力比以前更大,所以很多留學人員在回國前會權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物質條件、生活質量、事業發展、做事的氛圍等。

  中國青年報:您2004年回國到現在近10年,您感覺科技領域的海外人才回國的趨勢有變化嗎?

  王秀傑:願意回國的人越來越多了。10年前國內科研經費、科研條件和國外有較大差距。近年來我國的科研投入有較大的增長,我們的科研經費支持、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已經和國外一些中等水平的科研機構不相上下。

  我認識的一些稍微年長的朋友也有回國工作的想法,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而無法實現,包括沒有特別好的研究成果,在國內能夠獲得的職位、待遇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等。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家庭或子女教育等原因放棄回國工作,比如小孩比較大了,回來後不適應中文教育。

  住房壓力是很多優秀科研人才回國的顧慮

  中國青年報:在招聘科研人員時,您感覺哪些社會環境因素阻礙了一些高層次人才回國?

  王秀傑:住房壓力是很多人考慮的一個因素。像我國科研做得好的幾個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只有個別大學有提供住房的條件。還有環境狀況、食品安全等因素也會使一些人才猶豫回國。尤其今年北京霧霾嚴重,我們所原想引進的一位優秀留學人員就因為空氣問題最後選擇了留在美國。

  中國青年報:一些年輕的科研人員提到國內的科研管理體制問題,使他們猶豫回國。您怎麼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