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發言(中評社記者攝) |
他也提到,這次論壇雖然談的是政治問題,但因參與者都是民間智庫,所以,本次論壇並非一次政治對話,也因為如此,“此次論壇提出的紀要也僅是民間的意見,不具有法律效應。”
吳榮義還表示,這次的論壇沒有預設性,這點非常重要,“過去舉辦的許多論壇一般都會設立政治前提,這樣台灣許多綠營的學者可能就會不太願意來,這樣大陸方面就只能聽到藍營的聲音,不能聽到綠營的想法。”他認為,這次論壇上,大陸方面的立場並沒有強加在台灣身上,如果強加的話,論壇就無法順利進行,“只有雙方都能闡述不同的立場,論壇才能繼續下去。而有爭議性的政治難題,則仍需要放在日後,有待繼續討論。”
本次論壇的台灣協辦單位、台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林文程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困難的問題以後還會繼續面對,但他也強調,這次論壇的紀要是一個相互妥協的結果。
“我個人對於紀要中的遣詞造句有一些不認同,例如,對於‘一個中國框架’的表述,台灣方面仍要討論,而非完全認同。”他表示,既然是相互妥協,雙方就要做出讓步,“雖然第一次論壇的紀要是相互妥協的結果,雙方雖然不完全滿意,但未來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對此,本次論壇的台灣協辦單位、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的意見相似,“對於此次和平論壇的一些論點,台灣方面是否能夠接受,可能會引發一些討論,”他表示,論壇紀要的達成不僅是兩岸之間妥協的結果,也是台灣內部妥協的結果,更是雙方相互尊重的結果,“對於有些比較難以接受的部份,我們可以留到下一次再做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