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腐敗的科研體制產生不了諾獎得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6 04:06:36  


  中評社香港10月16日電/美國《僑報》10月15日載文《腐敗的科研體制產生不了諾獎得主》,摘要如下:

  眼下世界正沉浸於“諾貝爾獎時刻”,與科學類諾獎一向無緣的中國,則正忙於對科研“惡性問題”的集中聲討,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惡性問題”主要表現為科研項目淪為“圈錢項目”,科研經費“擠占挪用”嚴重,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這些沉屙已在中國的學術領域潛行多年,備受海內外學界詬病。

  數日前的“科技創新”發布會上,科技部長萬鋼對大陸科研腐敗現狀連拋兩個“憤怒”,並表示“痛心”和“錯愕”。經濟學家張維迎則在另一公開場合透露,大陸各高校爭相向上頭索要經費,某知名大學曾因經費花不完被罰了幾千萬元(人民幣,下同)。

  部長的憤怒、學者的爆料之外,更有翔實數據的支撐。新華社梳理近年上百份審計報告後發現,涉及“問題科研經費”的至少有39份,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通過套、騙、吞、貪、造假等手段“黑”科研經費,動輒幾十萬、數百萬乃至上億,用於小團體福利、請客吃飯、考察旅遊、買車買房……人們無奈地調侃“科研經費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

  那麼,大陸科研經費的使用率到底幾何?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而按萬鋼心裡的賬本,保守估計,“至少有三成以上的科研支出不明不白”。若以中國去年的科研投入1.024萬億元計,損失的三成也已是一筆巨資。

  一邊目睹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醫學獎(生理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再次被美國、英國、德國、比利時、以色列等西方國家學者“壟斷”,一邊遭受著大陸“有數據有案例”的科研黑洞的衝擊,每位海內外華僑華人都是同樣的“憤怒”、“痛心”與“錯愕”。從感情的角度,我們盼望在華裔科學家之外,中國本土學者也能在科學類諾獎上實現“零的突破”,但回到理性的角度,我們也比誰都清楚,一個腐敗的科研體制又如何孕育得了諾獎得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