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1日在海口表示,中國經濟轉型不是要不要投資的問題,而是要讓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使投資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相適應。中國有著人口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巨大潛力,未來10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中速增長。
新華社報道,遲福林是在2013新興經濟體智庫經濟政策對話暨第7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遲福林說,作為一個人均GDP剛剛超過6000美元、還有6億多農村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社會的需求結構升級和需求釋放仍將為投資提供巨大空間。雖然經濟增長面臨著下行的壓力,中國仍有可能在未來10年保持7%左右的中速增長。
“經濟轉型不是要不要投資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投資多寡的問題,而是讓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使投資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相適應,減少和停止低效、無效投資,增加和擴大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的投資。”遲福林說。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主動放緩增速,同時加大了調結構、轉方式的力度。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7%,低於過去多年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
遲福林認為,由於有著人口城鎮化和消費需求升級的巨大潛力,目前應加大對人口城鎮化和服務業兩個領域的相關投資。城鎮化方面,要改變以往以“造城”和“重化工業”為重點的規模城鎮化的投資格局,擴大與人口城鎮化直接相關的投資,如城市軌道交通和供氣系統等。
針對服務業領域的投資,遲福林說,未來5到10年是城鄉居民的教育、文化、健康醫療、養老等服務需求集中釋放的重要時期。據他估算,以文化產業為例,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佔GDP的3.48%提高到2020年8%的目標,需要累計投資20萬億元左右。
遲福林表示,中國新階段的增長動力、增長前景直接依賴於下一步轉型改革的突破。在當前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已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
他建議,要改變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關鍵在於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同時要客觀分析形成競爭性地方政府的體制因素,尋求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有效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