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記者境遇漸差引發社會深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9 00:47:23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何輝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記者形象的變化源於中國整體政治、文化環境的變化。媒體職能拓展,從歷史上扮演“黨的喉舌、政府發聲器”的單一角色,到逐步被定義為“安定團結的思想中心”、“塑造國民心態”等輿論引導機構,媒體需要一個成熟的過程。同時,時代迅速從信息匱乏邁入信息冗餘,科技發展及其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變化,削弱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及權威基礎上產生的影響力。 

  丁剛認為,中國的新聞業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容易。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看看全球主流媒體今天有關中國的報道,就可以發現基本上都是中國媒體已經報道的“二手貨”,有的甚至是“三手貨”。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國的“一手”報道從質量上講可能還參差不齊,但它們是中國人關注的,也是世界關注的,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中國新聞工作者自己生產出的產品。新聞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人民日報》10月28日評論文章說,對任何一個追求文明進步、民主法治的國家而言,新聞媒體的作用不可小看。正是記者調查揭開了“孫志剛之死”的謎團,推動收容制度最終廢除;正是媒體不為私利所誘,“封口費”最終沒能封住山西繁峙礦難的真相;媒體以獨立、專業的報道和不懈的批評監督,迎來證券基金市場的行業整治,促成立法部門對“被精神病”的關切。(文中部分受訪者採用化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