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空氣末日”侵蝕中國經濟成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9 06:06:20


11月7日,霧霾天氣襲擊上海。上午10時,AQI指數已高達245,達重度污染。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美國《紐約時報》11月7日載文《“空氣末日”侵蝕中國經濟成果》,摘要如下:

  10月19日中國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由於天氣寒冷無風、使用燃煤供暖,以及農民收獲莊稼後焚燒秸秆等諸多因素,有1000萬人口的東北工業城市哈爾濱出現重度空氣污染。由於污染太嚴重,在霧霾籠罩的道路上,能見度只有幾米,連公交車司機也迷了路。

  美國航天局地球觀測站說,哈爾濱一些居民區的“細顆粒物(PM2.5)濃度高達每立方米1000微克。作為比較,按照美國環保局的空氣質量標準,PM2.5應保持在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

  在上海參加一個環保活動人士聚會時,談話由為人父母者主導,他們熱衷於討論中國什麼地方能居住、什麼時候讓孩子到戶外活動,哪些食物和水能信賴。這個會議由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組織(簡稱“聚思”)主辦。

  幾天後,在談論中國最近的“空氣末日”時,一家企業的美籍首席執行官哈爾.哈維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如果中國達到了經濟成功的所有標準,只有一條除外:你不能在這裡生活,那會怎樣?”據悉,這家名為能源創新的企業正與中國政府合作,致力於使空氣質量回歸可控。

  這三十年來,中國在硬件——現代化的城市、道路、機場、港口和電信設施——建設上取得了驚人成就。中國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任何健康的經濟都要依靠健康的環境。如果政府現在不加強軟件——制度化的法律、法院和規範——建設,確保中國的增長不被土地惡化和空氣污染破壞,中國就將陷入停滯。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哈維說,比較開明的領導人可能會在北京宣布,“我們必須治理污染”,但他們仍然得讓地方領導——這些人的仕途目前基本上取決於推動經濟增長——“至少像重視經濟利益那樣重視環境利益”。這需要為體制中的某些人提供真正的價值,賦予他們真正的制度性權力和影響力,這些人相信保護公共資源——空氣、水、土地、食品安全——就像增加公共設施一樣重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