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解放日報:改革,靠什麼“爬坡過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13 10:57:33


  中評社香港11月13日電/改革開放將中國推送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更上一層樓,難度會加大。爬坡過坎,沒有一點“南門立杆”的精神是不行的

  中國的“三中全會”現象,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其之所以備受關注,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在決定未來發展的歷史關口,所體現的戰略眼光和“爬坡過坎”的改革精神。新一輪改革發展,同樣面臨著諸多“險灘”、“峻嶺”,靠什麼“爬坡過坎”,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自信。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改革往往伴隨著從懷疑到信任的過程。當年小崗村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心中不是沒有疑慮,但如果當時這18個人畏葸不前,恐怕中國的改革歷程就會重寫。小平同志在談及這段歷史時表示,“農村改革見效非常快,這是我們原來沒有預想到的。當然,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改革。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里同志主持。我們就是根據這兩個省積累的經驗,制定了關於改革的方針政策。還有一些省猶疑徘徊,有的觀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觀望了兩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針是等待他們,讓事實教育他們。”

  人們對於改革的認知往往會有差異的,並不是所有人能夠“齊頭並進”。在這個過程中,有懷疑、有猶豫、有退縮、有觀望,是正常的。但是,絕不能坐等,更不能以此作為懈怠的借口,而是需要實幹,需要做出“事實”。

  這裡,不由想到商鞅“南門立杆”的故事。商鞅出台變法方案後,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他在國都南門立了一個三丈長的木杆,貼出告示說,只要誰能將此木杆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黃金。百姓看了這告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沒人理會。第二天,商鞅見沒有人動那根木杆,將賞格加至五十兩黃金。終於有一個人,將木杆背到了北門,商鞅如數發給賞金。於是,百姓相信商鞅說話算話,對變法不再心存疑慮。

  “南門立杆”表達了改革者的決心和自信。人無信不立,改革也需要取信於民。不能否認,在面對改革的觀望情緒中,一部分就來自於對政府某些政策的不信任。改革措施能推行到底嗎?固化的利益格局能被打破嗎?改革紅利能不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對於這些疑問,行動是最好的回答。

  在這方面,我們不是沒有經驗可借鑒。過去,民間流傳著一句話:36個紅頭文件管不住幹部一張嘴。可見,管住公款吃喝的難度有多大。但是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後,真抓實幹,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不姑息,一查到底。於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就這樣被管住了。

  改革開放將中國推送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更上一層樓,難度會加大。爬坡過坎,沒有一點“南門立杆”的精神是不行的。常常聽到一些幹部抱怨,推動某項政策制約因素很多,難度很大;他們將一些問題的久拖不決歸結於“歷史遺留”。如果推行者本身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沒有“立杆”的勇氣和擔當,那麼又如何讓老百姓相信改革舉措並為之同心協力呢?

  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吹響改革的集結號。戰略布局、宏大藍圖,需要一步步落實、一筆筆繪就。面對發展以後出現的諸多新問題,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共識。這種共識不是喊一兩句口號,也不是做一兩個姿態,而是按照中央的部署,沉下心來、穩扎穩打、幹出實效。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那些觀望和猶疑,使每個人都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最終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奮鬥。

  (來源:解放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