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在釣魚島問題沒退路 不需與誰討價還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16 11:54:30


  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一段時期以來,圍繞釣魚島爭端已經成為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各國尤其是中日、中美等國家之間的利益悠關問題。一時間,包括首相、總統在內的各種要人粉墨登場,頻頻亮相,以不同角色和人物演繹著一場場“鬧劇”。
 
  據人民網文章,本來,釣魚島的歸屬問題自古就有據可查,但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涉及利益多方各執己見,立場迥異,從而使釣魚島這一“彈丸之地”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日本主動挑起事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來,我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一直秉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試圖為解決釣魚島問題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然而,這種“擱置爭議”的現狀很快就被日方打破。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正式生效,是中日釣魚島爭端的一個節點。此前,日本政府既不承認爭議,也未曾極力否認,反而與我國達成一定程度的默契,盡力維持釣魚島問題的平靜。而在此之後,日本政府的態度明顯轉變,頻頻採取強硬措施,驅趕、扣留釣魚島海域的中國漁船漁民;自2012年9月“購島”鬧劇後,日本政府更是極力否認、公然背棄和破壞就釣魚島與中方“擱置爭議”的公識,並不斷挑起事端,直接導致了當前釣魚島局勢的緊張。2012年底,再度拜相後的安倍晉三,以強硬的“維護國家利益”的鷹派姿態出現,積極標榜新保守主義的“國家觀”,推波助瀾,儘管安倍曾經一度轉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闡釋外交策略,但以其為代表的日本政府所追求和一貫堅持的“國家利益永遠第一”的立場永遠沒有而且也不會改變。

  美國借機整事。一如當年的台灣一樣,如果沒有美國就沒有現在的釣魚島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於地緣政治利益考慮,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交給日本,不僅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而且也給日後解決釣魚島問題埋下了深深禍端。作為始作俑者,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始終採取一種挑撥離間的手法,希望釣魚島成為中日兩國長期存在的爭端,成為美國操縱中日兩國關係的重要抓手。1960年《美日安保條約》的簽定,既給戰敗後的日本加注了一支強心劑,同時也為美國自身直接插手和干預亞太地區事務提供了重要依據。50多年來,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興,美國的“橄欖枝”始終鏈搭在日本的“戰車”上,在積極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美國也為自己在亞太地區建造了堅實的“橋頭堡”。近年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猖獗,軍國主義複活,安倍政府積極推行“修憲擴軍”並企圖擴大自衛權,對此,美國表現非常矛盾。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希望日本在東亞地區製造事端,也想借助於日本與周邊國家的利益爭端和領土糾紛,強化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但是,美國並不希望日本單獨行事,尤其是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問題上獨斷專行,因為美國自己要絕對擁有最終的控制權。當前,美國基於全球戰略利益高調重返亞洲,積極推行亞太地區戰略“再平衡”,但美國清楚,只有保持亞太地區的形勢現狀,美國才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美國不希望亞洲地區出現局部戰爭,也不會明確支持日本軍國主義的複辟行為。

  中國從容應對。當前,圍繞釣魚島爭端,日本和美國政府都表現的十分活躍。一方面,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和各種政客借助釣魚島問題大肆渲染、積極炒作,不斷測試中國的底線。另一方面,美國以釣魚島問題為誘餌,迫使日本緊隨其指揮棒亂轉;同時,還公開利用釣魚島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繼續在釣魚島問題上進一步大做文章。長期以來,讓日本“敢於一搏”甚至“敢於言戰”的倚仗,主要在於日美之間的同盟關係。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所作所為,既是行使主權的表現,同時也是展示中國外交策略的具體行動。中國不希望在釣魚島問題上出現激烈的衝突,也更不願意看到日美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上下其手。當然,如果美國為了拉攏日本而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那麼,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因此而放棄長期堅持的原則。

  中日兩國圍繞著釣魚島的衝突,是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解決釣魚島問題,必須堅持“一手軟、一手硬”的策略,在處理中日、中美兩國關係時,既要堅持原則,始終把握大局,還要明確指出美國作為始作俑者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充分發揮國際社會影響,爭取做到借力打力,把美國的壓力降到最低程度。另外,也要明確向國際社會表明態度和決心,中國有能力捍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處理好中日兩國關於釣魚島的爭端問題。釣魚島爭端作為主權和領土問題,涉及國家敏感神經和戰略核心利益,必須堅持寸土不讓!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退路,更不需要與誰討價還價。

  我們相信,隨著中日兩國實力的此消彼長,釣魚島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可一旦日本對中國的挑釁過了界,那麼,日本就必須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一點永遠毋庸置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