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嘉誠“撤資”的傳言是個大笑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10:21:32


 
  眾所周知,李嘉誠的投資取向,一向是政府政策和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和晴雨表。那些想挑事端污衊李嘉誠“撤資”以及人云亦云的傳言,抹黑的不僅是李嘉誠,而且對內地和香港政府,以及對兩地的營商者和投資環境,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李嘉誠愛國愛港發揮影響力 

  1990年1月18日,鄧小平會見了李嘉誠,提到了香港的穩定問題,希望華資和內地取得共識,穩住香港的局面,搞好香港的過渡。當時的問題,其實是資金會不會撤退的問題,鄧小平希望李嘉誠發揮影響力。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掀起改革開放巨浪。中國內地被看成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李嘉誠決定,把港外投資的軸心,放到內地市場。李嘉誠投資的影響力帶動了一大批香港商人回內地投資,也加強了香港深圳兩地的合作,間接也穩定了香港的局勢,香港在過渡期出現了經濟高潮。 

  香港回歸前夕,悲觀情緒在香港蔓延。1995年,《財富》雜誌把“香港已死”作為封面。在此情勢之下,李嘉誠選擇了一個高調的方式:1995年9月,他與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等多位富豪捐款1億港元,籌建了一個名為“香港明天更好”的基金,以策劃宣傳、推廣東方之珠的成就及形象,增強海外人士對香港前景的信心。李嘉誠愛國愛港發揮影響力,對內地的改革開放和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了極大貢獻。 

  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境界 

  李嘉誠表示:“我雖然是商人,不參與政治,但我愛我的國家,一定是關心政治,因為政治與經濟如同手足,必須協調才能發展得好。我很留意內地的經濟、國民收入和教育情況,也很關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我知道,會議確定了經濟將更加開放的方針,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國有資本收益上繳30%用於改善民生,這絕對是好事。因此,我對國內地產市場仍然樂觀,只要價格合理會繼續投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