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俄媒:中國東風21D導彈對美航母是死刑判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0 14:39:56


中國彈道導彈攻擊美國航母想象圖。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環球網綜合報道,據俄羅斯軍事評論網12月9日報道,對美國航母突擊群來說,中國“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就是死刑判決。這種可能仿制美國30年前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的武器系統,能夠借助各種偵察手段,及時發現並迅速摧毀任何現代化戰艦。

  1983年12月美國在西德部署第一個MGM-31C“潘興-2”中程戰略導彈連。這種由馬丁-瑪麗埃塔公司研製的機動式武器系統使用二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770公里,不僅大幅減少飛臨時間,從萊茵河畔飛到莫斯科僅需10分鐘,而且大幅提高了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降至難以置信的30米。它的主要秘密在於使用機動式戰鬥部,採用慣性和雷達數字區域匹配複合制導方式,能在飛行途中調整航向,高度由300公里降至15公里,速度降到2-3馬赫時,能夠重新定向,調整軌跡,能在大約1公里的高度得到最後校正脈衝指令後沿彈道軌跡向選定目標俯衝,精確消滅敵方防護水平較高的指揮所、通信樞紐、重要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它成為美蘇80年代中導談判的焦點之一,成為懸在蘇聯歐洲部分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只需上百枚導彈就能在幾分鐘內解除蘇聯武裝。在雙方互相讓步後,“潘興-2”導彈於1988-1999年退役。

  或許,“潘興-2”正是猜測和推斷中國“東風-21D”起源的最好證據。在切實落實武器裝備領域大膽設想的道路上,中國沒有任何禁忌,何況“潘興-2”導彈早在30多年前就已出現,而且實踐證明了自己較高的能力。中國研製反艦彈道導彈的想法是在“東風-21”中程導彈升級中出現的。中國軍隊從1996年開始裝備“東風-21A”導彈,之後15年不斷完善導彈性能,研製新改型產品,其中最新型號“東風-21C”已在2010年形成戰鬥力,其圓概率偏差小於40米。大約就在當時傳來了似乎令五角大樓崩潰的消息:中國計劃使用新型“東風-21D”作為反艦武器。

  據悉,“東風-21D”研製者嘗試了幾種複合制導模式,包括慣性制導、GPS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最後選擇了與美國“潘興-2”相同的制導方式。在其他方面,“東風-21D”則是得到驗證的“東風-21”系列導彈進化的新階段,它採用機動式發射平台和中程彈頭,導彈長約10米,發射重量在15噸以內,常規戰鬥部計算射程145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10馬赫。與普通反艦導彈相比,反艦彈道導彈具有一系列明顯優勢:第一,射程是蘇聯重型反艦導彈系列P-500/700/1000射程的2-3倍;第二,在近地軌道飛行時,彈道導彈的速度是普通反艦導彈難以想象的,而且儘管射程明顯增加,飛臨時間卻僅為巡航導彈的幾分之一;第三,在巡航段具有重要優勢,對敵方防空兵器來說具有完全抗損能力,外大氣層高度和高超音速速度使其不會被任何手段有效攔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