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台灣走親:青年人活力走進西螺老街東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3-12-24 00:23:31


雲林西螺老街上的“東市場”,重新整修後,一群年輕人在市場裡開起了咖啡店,為老街、老市場帶了新活力。(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雲林12月24日電(記者 劉冠廷、趙家麟)中評社高層訪問團“雲林走親”深度採訪,走訪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老街,看到了老街歷史悠久的“東市場”重生,原本破敗的舊市場,經鎮公所引進文創個體戶後,變成了一家家精緻的小店,有仿古的雜店鋪、藝廊、手工藝品店和咖啡館,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返鄉創業,讓青年人活力帶動老街的新生。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台灣走親”大型採訪計劃自2010年7月啟動,已走訪台南、高雄、宜蘭、桃園、屏東、彰化,9日展開的“雲林走親”採訪活動是第七個縣市。訪問團員包括中評社社長郭偉峰、中評社新聞總監兼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中評社執行新聞總監兼台灣中評社總編輯林淑玲、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台灣中評社台南特派員趙家麟、台灣中評社台中特派員鄧木卿、台灣中評社記者劉冠廷。 

  西螺鎮,別稱螺陽,位於台灣雲林縣北端,北隔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以稻米、醬油及西螺大橋聞名全台,為雲林地區重要農業鄉鎮之一,現有人口4萬7千多人。

  東市場興起於1935年日據時代,最初只是以竹棚搭建的市集,1953年西螺大橋建成時,用剩餘的木料建築成現在的形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65年才完成。

  “東市場”分為前棟臨延平老街一條龍的店屋之建築型態,內部的建築形式類似日本東京造街時期的“牌樓厝”看板建築,現今還有隔層結構形式保留完整。當初“東市場”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社區居民以及當地文史團體為了保存在地文化,先列入歷史建築物,再更新整建賦予新生命,定位為“悠遊‧慢活人文生活圈”,最後才整修重生。

  “東市場”原為南北雜貨交易的樞紐中心,是西螺歷史的見證之一,但現在走進東市場後,已不是想像中的“菜市場”,有如藝術大街,有許多藝術家進駐。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隨著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美慧腳步來到了延平老街上的東市場,參觀各式各樣的文創小店,有老式雜貨鋪、手工藝品店、畫廊、以及木雕等等,充滿了各式不同的藝術氣息,市場中間的廣場,則是供遊客休憩、以及小型的戶外展演的文化場所,而廣場內還建有一座小型的西螺大橋,非常引人注目。

  何美慧表示,西螺的“東市場”原為南北雜貨交易的樞紐中心,但是後來沒落荒廢了,她不想就這樣看著東市場繼續黯淡下去,所以四處奔走,爭取經費,協助改造西螺,先是協助多間老街上的店面整修,再搭配東市場改建,再引進許多藝術家進來,讓“東市場”改頭換面,希望以文化產業與舊建築再利用,讓“東市場”重新活了起來。

  西螺位於濁水溪旁,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但在1935年發生了大地震,許多房屋都被震垮,現存的房屋為後來所重建的,風格融合巴洛克與現代建築,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是整體建築最醒目的部份,四柱三間的設計是典型分段隔面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