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職周年當天參拜靖國神社,再次激怒中韓兩國,也引發各方的嚴厲批評。北京“外交部”措詞強硬,譴責安倍“虛偽、狂妄、倒行逆施”,軍方罕見地警告日本必須承擔一切後果。韓國政府考慮召回駐日大使,取消韓日次官級戰略對話,並有意退回日本提供南蘇丹韓國維和部隊的萬發彈藥。
《旺報》發表社評稱,相較2006年華府消極回應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次美國官方與媒體的口徑一致。華府訓令駐日使館表達不滿與失望,敦促日本誠心懺悔二戰侵略,信守和平承諾。“國防部長”海格爾為此取消與日本防衛大臣的視訊。美國主流媒體則嚴詞批評安倍的民族主義思維、激化東亞國家對立與製造中美軍事衝突風險的作為。
靖國神社內供奉了14名二戰期間的甲級戰犯,具有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象徵意義。日本政要前往參拜,就是對受害國人民的羞辱與再度傷害,首相親自前往,呈現出日本對二戰罪行毫無懺悔與反省之心,遑論安倍更多次公開否認日本侵略。《朝日新聞》社論業已批評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是對戰後日本的“背信棄義”,亦已點出安倍扭曲的史觀。
美國人類學者潘乃德早在1940年代的著作《菊花與劍》,即深入描繪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遜、自大卻有禮),至今依然適用。安倍必然清楚,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同否認與美化日本的侵略史。言詞上表示他無意傷害中韓兩國人民感情,行動上卻追悔2006年9月初任首相期間未參拜靖國神社。去年12月再任首相迄今,已三番兩次表示將修改“村山談話”(承認侵略)與“河野談話”(承認慰安婦問題),今年4月在參院預算委員會上,更語出驚人提出“侵略未定論”。潘乃德認為,日本民族性格與文化具有強烈的羞恥感,但少了罪惡感,缺乏反省二戰歷史的動力。以往日本官員有關侵略史的道歉言論,或受外在環境壓力而為,或因策略性的妥協。於今看來,安倍若不能清醒地反思過去,東亞未來就很難維持長久的和平。
日本天皇明仁最近慶祝80壽辰,提起記憶深刻的“上次戰爭”時,既為310萬日本人喪失生命感到難過,也慶幸日本今日的繁榮得利於戰後和平“憲法”。安倍否認侵略歷史的行徑,正加速惡化與中國和韓國的關係,年來他強勢制定《“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新防衛計劃大綱》與《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試圖突破和平“憲法”束縛,帶領日本走向正常國家,明顯與明仁天皇的說法背道而馳,徒增東亞和平與穩定的變數。
日本維新會黨魁與大阪市長橋下徹日前針對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建議明確二戰期間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日本誠心懺悔與承認史實可能比道歉更重要,外相岸田文雄上個月初還在參院表態,日本政府“接受歷史事實,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真誠道歉”,但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又一次否定了外務省的立場。
中日或韓日間的歷史情仇若長期無解,東亞和平態勢難以維繫。去年至今,中日釣島風波走至衝突邊緣,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無異火上加油。習近平最近公開表示,中國會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外界不要指望中國會交易自身的核心利益,北京官方更以“倒行逆施”定位安倍的右翼行徑,擺出不畏戰的決心。
安倍雖在全球各地散播“對抗性”的和平主義,藉《美日安保條約》集結對抗中國的力量,意在打亂中國的戰略布局,進而挑動中國與美國衝突的情緒。北京堅守“要和平發展,也要核心利益”底線,強調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沒有絲毫讓步空間,卻不宜輕率流露不惜一戰的心態。《華盛頓郵報》社論把安倍的歷史觀形容成為“自我毀滅”。當美國朝野與媒體意識到安倍終將成為美國的“麻煩製造者”時,中國只待謀定而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