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莊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軒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並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顔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讀於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回放映,並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初到香港,請大明星要百般遷就
1937年後,日軍侵華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被迫關門。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決心重振邵氏家業。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1958年,宣布成立邵氏電影公司。邵氏影城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