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會主席、曾任白宮及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的理查德•哈斯說,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情況反映出當今世界的權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分散。美國在所有國家中或許處於領先地位,但領先地位和霸權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我們現在不處於發號施令的地位。”外媒評論認為這凸顯了一個更深層的根本事實:奧巴馬總統現在難以引導世界性事件向他希望的方向發展。之後,俄羅斯又抓住美國國內及西方盟國猶豫心態,在最後一刻干預敘利亞危機,使得西方對敘動武被無限期推遲,奧巴馬信誓旦旦的人道主義干涉完全落空,輿論紛紛將此視為美國衰落的最大信號。此外,美國在中東的外交亦陷入泥淖。以色列、沙特、法國等由於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最後一刻退縮,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對美國與伊朗緩和關係持消極態度,沙特、以色列甚至強烈反對。沙特拒絕擔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實際是向美國示威,之後還放風打算不以美元為唯一原油結算貨幣,對美國金融也造成一定影響。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公開宣稱美國做法“不負責任”,與伊朗和談“是非常糟糕的交易”、“即使達成協議我們也將拒絕。協議對我們沒有約束力”。
2013“美國焦慮”還反映在戰略界的嚴重分歧上。其中最為突出的爭論也有兩個:一是美國衰落與否的爭論;一是“只打贏一場戰爭”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美國“衰落論”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界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以來即甚囂一時。後來由於蘇聯解體,美國國內一片歡欣鼓舞,“一超論”、“單極論”、“世界領導論”紛紛出台,“衰落論”頓時煙消雲散。然而,隨著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等一系列擴張,美國似乎又大大消耗了實力,“統治世界的能力嚴重削弱”,“衰落論”再度唱響。2006年,歐洲政治預測研究所主辦的刊物《全球與歐洲預測快訊》開始使用“系統性危機”這個概念形容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面臨的危機,其後幾年裡,發生了一系列以美國世界地位被削弱為結果的事件,其中最大的莫過於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決定了未來世界的多個走向。近期,《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威廉•高爾斯頓指出,美國確實面臨信心危機。一項民調表明,只有38%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最好的日子還在前面,只有26%的人認為下一代美國人會比現在這一代的日子更好,而62%的人認為未來的一代日子會更糟。
另一項民調顯示,幾十年來首次有52%的美國人認為政府應該管好自己的事情,由其他國家自己管理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只占38%。此外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受到了56%的人質疑,只有34%的人表示贊成。高爾斯頓指出,民調刻畫了一個“焦慮擔憂、厭惡冒險的民族”。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精英認為美國並未衰落。《華盛頓郵報》網站10月刊登題為《美國沒有衰落——它在崛起》的署名文章,聲稱雖然聯邦政府面臨關門,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茫然失措,奧巴馬總統被迫取消亞洲行,但仍有充分理由相信,美國正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並把持久的力量和能源等影響力的新來源結合起來,迎接美國戰略優勢新時代的來臨。2013年底美國經濟數據向好,似乎又進一步加強了“崛起論”的理據。至於另一項關於要打贏幾場戰爭的爭論,也在美國精英中炒得火熱。最近《華盛頓時報》刊發題為《加夫尼說奧巴馬只打“一場戰爭”的姿態招致兩場戰爭》的文章(加夫尼為美國安全政策中心主任、里根政府時期助理國防部長),批判奧巴馬放棄了里根通過實力求和平的思想,“自由世界”面臨的危險加劇很大一部分要歸咎於奧巴馬。只維持一場戰爭的能力讓美國面對野心勃勃的敵人更加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