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以色列將為沙龍舉行國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2 09:15:04


 

  新華時評

  英雄還是屠夫?

  昏迷8年後,中東政壇的傳奇人物——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終於走到人生盡頭。英雄還是屠夫?推土機還是和平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中風倒下前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讓晚年沙龍實現了從狹隘鷹派人物到理性政治家的轉變。令人唏噓的是,他的轉變似乎太晚,命運沒能給他足夠的時間。

  沙龍的名聲,與戰場和殺戮相連。他是公認的鷹派,參與創建了以色列保守政黨利庫德集團,在無數次和談中扮演過激烈的反對者角色;他是傑出的軍事指揮官,在以色列人眼中最凶險的“贖罪日戰爭”裡揮師南下,扭轉了戰局;他也被稱為“麻煩製造者”,2000年,正是他闖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挑釁,才引發數年慘烈的巴以衝突。

  戎馬一生的沙龍,晚年終於認識到,與巴勒斯坦言和,是確保以色列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由此,在執政的最後兩年,沙龍疾速向和平的勇敢推動者轉變——他下令將加沙21個猶太人定居點盡數撤除,粉碎了極右翼猶太人的“大以色列”迷夢。為此,他不惜退出參與創建的利庫德集團,另起爐灶組建前進黨,改寫了以色列政治版圖。

  晚年的轉變,展現了沙龍的過人之處——善戰,但不迷信武力;強硬,但不固步自封;魯莽,但不乏遠見。或許正因親歷戰爭的殘酷,才能具有如此堅定的媾和決心。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有句名言:“我是一個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尋找和平的出路。”晚年沙龍,有著類似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但最難防的敵人,卻是時間。2005年底,當沙龍準備開啟“痛苦的和平”時首次中風,自2006年第二次中風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這對一個矢志實現和平的勇者來說,無疑是人生的悲劇。悲哉,沙龍,壯志未酬!在中東這塊土地,和平需要誠意,更需要敢於妥協、當機立斷的推動者。晚年沙龍的轉變讓人稱道,奈何太晚,中東只能期待新的和平勇者。

  (來源:《成都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