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大代表不應有“代表誰”之惶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10:23:00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電/近日來,關於公務員的討論成為焦點問題,而輿論也遵循“弱勢偏向”原則,給予了普通公眾較為充分的發言空間。但與此同時,以偏概全,打擊一片的言論也不斷出現,對公務員群體中反饋真實生態、與公眾進行交流的觀點和情況描述,也斥為“撒嬌”、“矯情”。一遇到和公務員相關話題,我們好像突然失去了溝通交流、理性討論的能力。

  而最新的話題則是:廣東省兩會期間,有來自深圳的人大代表呼籲給公務員漲工資,並拿出了和企業相比較的數據。立時又捅了馬蜂窩,甚至有人直接質問“你到底代表誰!”

  “你到底代表誰!”這一問既問出了犀利,也問出了我們對代議制的常識匱乏。人民代表代表人民,這是代表的字面解釋,也是該文作者立論的基點。以此為基點本無疑義(雖然人民實乃政治概念),但將“人民”這一抽象概念與“公務員”這一具體群體割裂開來,甚至將兩者的“利益”進行對立,則明顯失去了邏輯(無論是語言邏輯還是政治邏輯),陷入了為批評而批評的困境。

  在現代政治話語體系和代議制下,在公務員相關話題上,本不應該讓人民代表產生“代表誰”之惶惑。

  作為政治概念,人民是“自己人”,所有非處於敵對狀態的人都是人民,自然,公務員也是“人民”,從這個概念來講,人大代表“替公務員說話”,並非處於與其身份不符的位置。而另一個在現代政治話語體系中同樣重要的概念是“公民”,公民是“所有人”,所有合法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人都是公民,甚至外國公民取得合法居住資格的也屬於准公民。

  從人民或者公民的概念可知,無論人大代表“為人民說話”,還是“為公民說話”,所代表的群體都非常廣泛。人大是一個議政建言、立法明信的國家權力機關,所討論的內容也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在其中,通過提案、討論,對某一方面的問題從各種角度進行利益的博弈和妥協,達成“最大公約數”,並以人大各種決議的形式固化下來,成為社會共同遵循的準則。這是代表的責任和義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