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文化性格裡的改革精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10:30:29


  作者:楊升庵 (江蘇南京 助理研究員)

  改革,是對既有利益的再分配和現下關系的再調整,向來行路艱難。
   
  人類從社會形成伊始,便在不斷追求更高遠的理想空間,也在渴求新的更大的生存資本,為這個目標的實現,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對外最初是兼并戰爭,對內則是革新進步。前者是通過土地、資源、人口等資本的獲取累加得到富足的基礎,後者則主要通過調整內部結構、關系來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這比前者顯得要高級一些。
   
  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通過對外掠奪兼并發展壯大自己(蒙古帝國除外)的先例,相反,在中庸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向來注重內心的反省,於是這種文化性格從個體一旦放大,到國家層面也是,當國家的政策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當權者就會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力圖使政策更加符合時代需要。中國歷史上數次著名的王朝輝煌,也都源於此種動機。無論是從文景之治走出的大漢雄風,還是從貞觀之治延伸出來的開元盛世,或者是後來的康乾盛世,以及歷史上數次著名的變法改革等,都是從中國文化性格深處引發的一次次制度調整,盡管這是當時統治者的主觀意願,卻在骨子里是文化的基因在作祟。一句話,受中庸文化熏陶的中國人,更加側重於從自我反省、國家反省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非依賴某種外力或轉移不幸來獲取,這是文化深層次的力量。
   
  這種對改革的渴望,近代以來尤為突出,尤其是在西方列強長驅直入,國家幾乎瀕於滅亡之際,中國人開始了一次次改革革新的心理長征。要知道,打破傳統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征服內心的固執和習慣。於是,從林則徐、魏源的“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左、李、張等人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再到戊戌變法,乃至後來的民國共和,這段時期內,中國人對於改革的渴望周期越來越短,方式也從最初的嫁接轉向自我"造血",烈度也從最初的革新變成後來的革命,一次次激進的衝鋒,只為在陳舊的思想大門上砸出個大窟窿。而思想的牢籠一旦衝破,民意的力量就會匯聚成推動改革的汹湧洪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