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全盤考慮周詳計劃
學術界有一論述指出,族群和語言的多語化阻礙非洲在過去五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中日兩國對非洲多國的援助表面上是經濟的問題,實際上是文化之討論。中日兩國本質的文化也有差異,這對思考中日兩國在非洲的活動及互動時有更深遠的文化意義。
政治學上其中一個重要探索是統治的問題,簡單來說,即如何令當地群眾生活得到改善。上世紀末,有研究顯示東亞地區富裕中產階層的建立大都來自農民或工人家庭。中日兩國的經濟在戰後不同時段都大幅躍升,群眾親身經歷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轉變。現在,中日兩國在非洲的援助計劃有沒有特定的階層對象?抑或最近中日援助計劃只集中於某一階層(如技術工人)?
再者,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係。試聯想,自幼在香港學習英語的莘莘學子不自覺地會接觸西方基督文化。一些長期生活在英美等地的中國人在起居飲食等方面會受到“西化”。某程度上,非洲大部分地方受阿拉伯文化及回教文化的影響。如上述,非洲的社會,多個群體亦有獨特的社會和經濟觀念,中日的東亞文化會否與當地群眾的宗教生活起了變化?明顯地,這些問題本質上已經超越單單兩國的外交來往。
筆者認為,近期中日兩國在非洲的援助計劃並不單純是兩國的問題,細心思考,對於何謂“全球化”和“現代社會”有更深遠的意義。單從道德立場出發,無論是美國人、中國人或是日本人,幫助別人永遠是一種美德。不過,若果欠缺全盤考慮,忽略當地的社會習俗和政治利益,不論在“亞洲”、“非洲”、“歐洲”,甚至於香港這細小都市,歷史告訴我們援助難免會產生許多問題,因此,近期中日兩國在非洲的援助更值得不同國籍與界別人士的深思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