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3日電/年底七合一選戰,勝負的關鍵指標有哪些?根據以往經驗,候選人特質、基本盤、執政優勢是決勝負的傳統三大指標。問題是,當政績欠佳、弊案頻傳,執政優勢瞬間逆轉變包袱,民怨已變成這場選戰難以控制的變數。
中國時報今天特稿說,“提對的人,選舉就贏了一半!”這幾乎是歷屆選舉的定律。例如,2010年5都選戰,藍營勸退周錫瑋,在新北推出形象牌朱立倫;2009縣市長選舉,綠營在宜蘭推出林聰賢,擊敗尋求連任的縣長呂國華,就是人選定勝負。
再以本屆台中市長選戰為例,從媒體幾次民調,台中市長胡志強支持度都落後給綠營參選人林佳龍,老胡算不算是“對的候選人”,確實不無疑問,也就是藍營在台中陷入苦戰的原因之一。
國民黨目前完成基隆等9縣市提名,預定3月19日完成竹縣、中市、嘉市,直到5月底完成所有22縣市提名;民進黨已完成新北市等12縣市提名,進度比藍營略快一些。
其次,藍綠基本盤也是另一重要指標,雲嘉南高屏6縣市是傳統綠營票倉,藍營反攻難度很高,台南市至今還找不到選將。至於藍營的優勢選區在北台灣,包括桃竹苗、雙北都屬於藍營票倉,綠營要反攻應有一定難度。
豈料,在北市,柯文哲與連勝文居然打成平手,“中央”執政成績不佳、施政惹民怨也是一項影響選舉的變數。
雖說“中央”執政有資源可調配,當經濟欠佳、失業率居高不下,年輕人只能領22K,民怨也可能變成選舉一項不可控的變數,特別是藍綠基本盤五五波的中彰投,民怨的影響程度更大。
此外,包括基隆市長張通榮、苗栗縣長劉政鴻、南投縣長李朝卿、彰化縣長卓伯源任內,都曾爆出弊案或行事風格引發爭議,這四位即將卸任的縣市首長施政政績,究竟是藍營的包袱或利多?
從民調來看,藍營雖在基、苗、投有優勢,彰化卻是五五波,如果弊案因素發酵,確實可能導致選舉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