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敏感問題為何是境外記者“特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3 13:38:06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在3月1日全國政協舉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提到周永康的名字。該記者問:外界有很多關於周永康的報道,不知道政協有何回應?問題引來場內笑聲。之後發言人說:“我和你一樣,在個別媒體上得到一些信息。”他接著說,“無論什麼人無論官職有多高,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嚴厲懲處。我只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場內又笑。

  關於周永康的傳聞,大概已經充斥了中國大城市的“街頭巷尾”。媒體上關於“神秘商人”周濱違法經商的報道也已經非常公開,此外四川省、中石油和政法系統部分高官前一段落馬,媒體做了“意味深長”的解讀。但周永康的名字備受揣測後在中國媒體上第一次提及,借的是昨天政協記者會機會,提出者則是一名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

  調查顯然還沒結束,可以用來對外宣布的結論大概也還沒有,所以儘管中國市場化媒體紛紛掄圓了胳膊打擦邊球,但官方就是不接招,那個關鍵的名字就是沒人提,媒體上演了罕見的“旁敲側擊”和“影射”戰術,以致“該懂的人全看懂了”,但就是不破題。

  官方有什麼不對嗎?涉及那麼高的前官員,必然要經歷一個調查過程,能不謹慎嗎?在媒體上把一個人的名字點出來,這在中國與在西方的含義很不一樣。沒有百分百的確定性,那麼做不會被鼓勵。

  然而完全不在媒體上提他的名字,做得到嗎?如今看也不行了。兩會每天都有公開的記者會,它們可都是現場直播的,即使中國大陸記者克制了,來自境外的記者會客氣嗎?後者當然要充分行使他們的“特權”,專問大陸記者“無法問”的問題。

  有人說兩會的記者會“好看”,就“好看”在境外記者的“胡亂問”上。他們在一些問題上的挑釁當然招人討厭,但他們有時能突破一些中國國內的“禁忌”。

  這樣一來,兩會讓中國公眾看到了國內記者在境外同行面前的“弱勢”,展示了境外特別是西方記者的“強勢”和“客觀”。中國國內記者問的問題相對“容易回答”,外部記者的問題更富於挑戰,因此對普通中國公眾來說,後者“更像記者”。

  這是中國軟實力的一個困局。中國針對敏感問題的現行做法有著強大的國內真實理由,幾乎“不這麼做不行”。這麼做在維護一件件具體事情順利的同時,卻傷及了國家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我們知道在這個時代,這種公信力對國家的長遠利益是多麼重要。

  這個問題是需要認真對待並逐漸加以克服的。解決它的確很難,甚至不是宣傳部門就能駕馭的,但它決不應被放在那裡聽之任之。因為它好像沒什麼代價,但每一次都是由國家的軟實力為它埋單。

  一些官員認為主流媒體可以為了配合政府做事而犧牲一點自己的聲譽,他們這樣想真的錯了。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主流輿論的影響趨弱,它已是中國長期穩定的頭號挑戰之一。針對它做根本性改善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政府千萬別把它全推給媒體,這需要中國全社會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