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來自會堂的你 請聽聽網上聲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11:10:35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哪些代表委員開了微博,他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近年來媒體在“兩會”期間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最新數據顯示,在主要的網絡平台上,目前共有232個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實名認證微博賬號。這些賬號分屬於203名代表委員,占代表委員總數的3.89%。其中,在2983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開設微博賬號的有173人,占比5.8%。在2237名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開設微博賬號的有30人,占比僅有1.34%。

  媒體的報道還提到代表委員們在微博上與網友的互動情況,結果顯示兩極分化現象較為明顯,有的代表委員粉絲量逾千萬,頻繁與網友互動,介入公共議題,且收效明顯,有的博主則只熱身不上場,是名副其實的僵屍用戶。對這種涇渭分明的表現,媒體態度迥異,活躍在網絡上的代表委員受到追捧,他們被網友、媒體點贊,其原因不言而喻:他們以看得見的方式聽取並傳達民意,成了網民的小夥伴。

  當然,單純從開通微博的情況來衡量代表委員們的履職表現難免有失公允,大隱隱於網,可能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上網,對社會熱點、網民訴求諳熟於心,甚至也穿著馬甲默默傾聽,這樣看來,這項數據統計能說明的事實很有限。

  如果拋開這一數據的局限來探討代表委員們的網絡情愫,分析網絡在今天中國政治舞台的角色扮演,那麼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網民真正期望的不是大批的代表委員們都成為知名網友,他們在乎的是,網絡作為一種媒介,網民作為一種群體,他們能否獲得自己的政治身份,其聲音和主張能否被聽到。

  是的,網民也是人民,從群體結構看,網民有著多重屬性,呈現出多元的特點,他們來自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因此其聲音也頗主流;從發展趨勢看,網絡與現實生活聯繫日趨緊密,“與現實隔了一層”的網絡早已經一去不複返,一些事例表明,一旦上到網絡,民眾的公共關懷就被激發,高手在民間,來自這裡的真知灼見經常讓人茅塞頓開。

  如今最大的麥克風不是報紙和電視,而是網絡,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很多機構熱衷於觀察黨政機構利用網絡進行互動交流的技巧和意願,甚至以此製作排行榜,評價他們工作的得失。更值得注意的變化是,網絡生態正由廣場向包廂過渡,過去是眾聲喧嘩,現在則有的放矢,專業、理性甚至智慧的聲音越來越多,對此一種突出的表現是,每年“兩會”前夕,很多網友找代表委員,希望他們傳達自己的聲音,其中很多訴求並非是空洞或情緒化的,而是經過論證可實施的意見建議。

  “代表人民”是代表委員的使命,至於如何讓這樣的表述走出政治宣誓,繼而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落地生根,似乎很少受到討論。網絡的聲音很有趣,也經常很有誠意,來自會堂的你們不妨多聽聽。

  (來源:《南方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