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西安兩所私立幼兒園私自為健康兒童服用處方藥“病毒靈”,部分孩子出現不良反應。事件曝光後,當地政府迅速採取處置措施,刑拘責任者,並向社會道歉;但家長們還是憤怒痛心,輿論群情激憤。
此次事件園方的解釋是:幼兒園喂藥的動機是保證出勤率。因為出勤率關係到托費,這又關係到幼兒園的利潤與職工待遇。於是,利益蒙蔽了良知。更嚴重的是,三年來這一違法行為未得到糾正,當地教育部門顯然存在著監管的缺位或虛置。
公立幼兒園也有各種詬病,但迄今未曝光過類似事件。因為公立幼兒園有資金、政策的支持,教師有更嚴格的資質要求,整體受到更多監管。而私立幼兒園儘管法律定位為非營利單位,但絕大多數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實際上,這個案例可能只是我國失序的幼兒學前教育市場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城市打拼,子女不少是需要入托和入學的兒童。許多城市多年來很少新建幼兒園和小學,甚至前些年還在關並幼兒園和小學。政府對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對學前教育投入更是可憐。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規劃,到2015年我國幼兒教育大、中、小班的毛入學率分別僅為85%、70%、60%。這其中包括了私立學前教育。
政府投入不足而市場需求強烈的幼教市場,就這樣蓬勃興起了,但不可避免出現混亂。在一些城郊、農村地區,草台班子的私立幼兒園比比皆是,在申請時以不正當手段獲得許可,建立之後通過種種手段降低成本獲取利潤。校舍不合格、教工無資質,都是屢見不鮮的問題。當幼兒成了搖錢樹,當幼兒園成為產業鏈的一環,關愛兒童的意識自然無從談起,“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被棄之一旁,甚至連國家法律與社會道德都可以被踐踏。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國家的未來星。每起傷害孩子的事件都是對人們心靈的刺痛、對良知底線的衝擊。事關孩子的問題上,如果人們的不安全感不斷增加,警惕的心弦綳得更緊,社會的信任感就會不斷銷蝕。
因此,政府必須果斷行動起來,修改和完善兒童保護與學前教育相關立法,將學前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並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經費。鼓勵但嚴格監管民間資本對幼教市場的進入,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標準,預防性保護兒童而非事後追責或追悔。這些不僅僅是兒童的福音,也對社會信任的恢復。因為,一個不關愛兒童的民族,既不會有和諧穩定的現在,也不會有光明美好的未來。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