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以結合宗教界人士宣導少燒紙錢,教育民眾,改變認知及態度;二,結合紙錢製造業者推動大面額紙錢,以減少燃燒量;三,政府獎勵環保香燭、環保紙錢之推動,如鼓勵石頭制成之紙類等;四,推動網路掃墓;五,生命教育中強化節能減碳的觀念。
王士峰說,現代掃墓清明習俗活動,已漸漸有所變化,如不焚燒紙錢冥器,而多用鮮花代替紙錢和祭品。火葬逐漸代替土葬,墳墓修造也不過度破壞自然環境。用納骨塔取代墳墓,使死人不再與生人爭地,也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隨著網路的發展,近年也出現了“網路掃墓”,人們可以在網路中顯示已逝親人和祖先的靈位,清明時可以在這個網上專頁中獻花、上香、留話、獻祭品等,表達追思之情。這些現象正是清明文化基因典範移轉的具體表現。
“生態清明、節能清明、文化清明、和諧清明、永續清明”是時代的需求,也是中華民族清明文化基因的原型。清明時節緬懷祖先,應該要努力探究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礎上尋求價值認同與現代詮釋,形成充滿活力和誘因的動力使這個文化基因典範不斷演化、移轉而更能適應現代環境。
(後方支援記者:孫儀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