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清明文化論壇:為更大議題討論做前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3 00:37:07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喬寬元做會議總結。(中評社 楊犇堯攝)
 
  “這次會議正如江西師範大學徐春林教授所言,是圍繞著生命的意義在思考,把清明文化從這樣一個高度來揭示,非常有意義,”他說,徐春林教授在討論中還善意地點了銘傳大學教授鈕則誠的名,就文化的表述進行了爭論,這使得論壇有了文化的碰撞,使對命題的思考更有了衝擊力。

  喬寬元說,時間是均勻地在流動著,在這種均勻的時間長河中產生了一個個的質點,質點一旦發生在季節交換以及社會變化過程中,就會有產生遞進的問題,因而,節氣和地氣的結合成了清明節最顯著的特征。清明節是客觀的、歷史上、經歷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猶如各位學者所提出,隨著城市的變遷、社會的變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清明節這種文化傳統是否需要轉型?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超級大城市,當文化傳統與社會的變化衝突時,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現代化和傳統文化的衝撞會使清明節產生虛假的繁榮,”喬寬元說,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對禮俗的缺失,我們看到的大繁華缺少了扎實的基礎。兩岸要再度攜手,討論在個人層面、家庭層面、社區層面、企業層面以及國家層面,我們的禮俗應該怎樣進行,此方面,大陸有更多工作要做。猶如台灣金寶山的企業家提到,台灣達到禮俗較繁,保留的東西很多,而大陸則從簡,保留的也較少,台北有人離世後,會選黃道吉日來進行火化,這使火化殯儀的活動超過了台北的承受能力,而上海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人死後三天即開追悼會火化,一切從簡。因此,就簡和繁的問題,兩岸完全可以在交流,融合的背景下產生合理的禮俗儀式。

  喬寬元表示,在明年的第五屆論壇上,冀望能在討論以後留下課題,並以產學研三方面進行結合,避免議題無限次的重複,因而兩岸在特定議題上的討論就能超越概念,為今後的更大議題的協商做前奏。

  這樣,兩岸清明文化論壇就會具有更大的意義。

  後方支援記者:孫儀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