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如何客觀看待服貿協議與當前的抗爭及其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0:12:03


 
  反服貿抗爭切不可以脅迫手段標榜“民主”

  如果服貿協議不能走出“立法院”,台灣自絕於區域經濟整合,必然產生骨牌效應而被邊緣化,台灣人民就得勒緊褲帶過日子。

  學運總要保留可與“政府”談判的空間,才能談判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然而,學運訴求依然堅持退回服貿協議、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立法再審服貿協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沒有絲毫讓步的想法。然則,學生抵死不讓步的四項堅持,更轉化為所謂的下一步堅守的“三大戰線”:兩岸協議監督草案須落實民間版的原則、服貿協議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彷彿已對反服貿張起金鐘罩而變相的形成“少數霸權”。

  其實學運學生及其訴求,完全沒有代表台灣人民的正當性。若學生夸言“青年學生開始治台”,根本就是假借“反服貿”以遂其“反民主”的霸權作為。所幸,在學運喧鬧了十天之後,各方“反反服貿”聲音已響起,例如:有網友組成“白色正義聯盟”,號召群眾於青年節從台北車站走向街頭,對抗“自以為是的學生霸佔立法院”;又如:全台各大工商團體也紛紛公開表態支持服貿。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撰文說,這場學運“先標舉民主,卻違反民主”,已使自己陷入困境。真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民主”就是自己有說話的自由,但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見;如果將自己的意見視為對他人的命令,並以挾制的手段脅迫他人屈從,那就是“民王”,不是“民主”。

  服貿協議是一爭議性議題,民調顯示支持者及反對者不相上下;且“程序爭議”大,“實質爭議”較小。這場學運使民眾有了聚焦於爭議的機會,但服貿協議的法制結論為何,仍須待“民主”機制決定,不能決定於任何“民王”的命令或挾制。

  學生之所以能佔據並挾制“立院”,其實是因政治上的寬容與投鼠忌器的現實顧慮;但就“民主法治”言,這樣的行為絕無正當性。若學生竟將這種“民王”行徑視為“民主”,不啻是在試探人民的善意與耐性。

  試觀江揆和馬英九先後發表公開談話,卻顧忌著學生的憤怒和不滿,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主張。其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馬政府”一直未能將社會上支持服貿的沉默力量當成後盾,卻讓自己的神經被學生掐在手裡。然而,支持服貿協議的人呢,他們也是“人民”或“公民”,但在學生高呼“人民反對服貿”的聲浪裡,他們卻被化為烏有了。

  反服貿學生團體佔領“立法院”運動持續虛耗台灣的社會成本,讓原本沉默的大眾,決定不再沉默。這些日子以來,“立院”學生口口聲聲要“馬政府”聽聽“人民”的聲音,如今另一種“人民”的聲音出來了,學生是否也該傾聽?

  事實上,集會自由保障的是“和平集會”,以不妨礙交通、秩序及他人權益的意見表達為前提,而不是無限制的衝撞或佔領。在民主社會,無論有無《集會遊行法》,也不論是“許可制”或“報備制”,沒有任何社會能容許群眾闖入“政府”機關,佔據空間並妨礙其運作!

  而這次學生群眾佔領“立法院”20多天,甚至衝撞“行政院”,不僅逾越集會自由保障的範圍,更會動搖社會大眾對集會遊行的信心。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方不致高喊反服貿,卻不知服貿何物;強調“捍衛民主”,卻從校園到網路都凝塑了不容異見的氛圍;標舉“公民不服從”,卻徒見挑戰法律的“不服從”,而未見理性負責的“公民”,在在體現了過頭的台灣民主的悲哀!

  民進黨與反服貿抗爭運動“剪不斷理還亂”

  學運學生持續24天佔領“立法院”議場癱瘓其運作,馬英九雖已釋出最大誠意,希望與學生代表對話,但學生非但沒有同意反而加碼提出要求。學運已從反黑箱服貿,到反服貿協議再到“逢中必反”、“逢馬必反”,訴求與目的和綠營嚴絲合縫。倘若抗議學生只知一反再反,其角色與立場就得面對社會檢驗。

  此次抗議學生聲稱代表人民,其實並沒有任何民主程序授權抗議學生做為人民代表,遑論經由民主程序授權抗議學生佔領“立法院”、入侵“行政院”,讓社會不得不檢視抗議學生背後所代表的力量。

  網路上流傳學運領導人的“從政經歷”,林飛帆、陳為廷、魏揚三人都曾經擔任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的競選幹部,聲援抗議學生最力的若干教授的“政治色彩”不是民進黨籍就是親綠,充分體現他們對於服貿的理念偏向綠營則可合理推斷。

  就抗議學生的訴求來說,學運一開始主打的是“反黑箱服貿”,但在“馬政府”與媒體揭露已舉行過二十場公聽會、兩百五十次講通說明會後,抗議學生又將訴求轉為“反服貿協議”,其態度與民進黨始終不願進入逐條審查程序如出一轍。抗議學生又喊出“退回服貿協議”,則與台聯立院黨團主張“若合符節”,形同站在同一陣線。

  令人痛心的是,民進黨唯恐天下不亂,揚言發動群眾包圍“立法院”;“兩個太陽,一個月亮”等檯面人物更到場把學運當成爭取選票的場域。此次學運的學生領袖不是白丁之輩,但認事說理卻極度偏狹,其背後原因耐人尋味,更值得細究。

  “兩個太陽,一個月亮”在學運的“應對態度”其實隱藏玄機。曾任“行政院長”的黨主席蘇貞昌兩度現身學運現場,首次在“立法院”外高舉某直轄市長參選人的手高喊“凍蒜”;第二次在“行政院”外透過麥克風隔空對馬英九喊話,卻了無勸導學生散離言語。2013年6月,亦曾任“閣揆”的謝長廷在香港肯定服貿談判過程,此次學運同時現身聲援退回服貿訴求,其態度轉變恐也難脫選舉算計。

  曾擔任“副閣揆”、“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對兩岸經濟合作的立場更是反覆,忽而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2012年參選“總統”忽而表示概括承受ECFA;現在又忽而聲援反對ECFA架構下的服貿協議,神形百變難以捉摸。

  佔領“立院”議場的學生領袖卻未必是出於無知,煽風點火的民進黨蘇蔡謝等天王們更絕非出於無知,明明知道這是將台灣帶上“反中抗中變成害台禍台”的絕路。但只是為了黨爭,竟不惜葬送台灣。

  民進黨與反服貿運動則已呈現“相互綁架”的矛盾。民進黨藉反服貿的“反中”情結來收編支持著;但這場反服貿風暴中的“反中”因素,卻也使得民進黨近兩年來在兩岸和解政策上的努力有徹底化作泡影之虞。陷入自我矛盾的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等,捧紅了林飛帆、陳為廷等幾個名字,但民進黨將如何面對兩岸的未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