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兩岸必須有“整個中國”的概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0 00:39:56


 
  最後是文化民族認同方面。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未來的兩岸關係。大陸方面早期堅持走馬列主義,摧殘中華文化,使得兩岸的文化認同出現斷裂。李扁執政二十年,開始建構台灣主體文化民族認同的去中國化的教育、一邊一史的分離史觀、以台獨為名的政治社會運動,透過選舉已經成為台灣的文化民族認同主流。2008年執政的馬英九並沒有修正此一趨勢,反而放任其繼續發展。

  張亞中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是需要兩岸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努力建構對同為炎黃子孫的民族及中華文化的認同,包括應該推動“文字趨同化”、兩岸共同使用相同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國文課本選材有半數以上相同,尋求建立兩岸為共同命運體的共同史觀,另外,在身分認同上,也應該尋求發行“中華卡”,鼓勵使用“中華旗”做為兩岸共同法人的投射圖騰。

  “甚麼是統一”的新思維

  統一了香港了嗎?張亞中認為,這個“大哉問”的問題,值得大家思考。如果說,統一代表的是主權統一,那麼香港的確已經回歸了;如果說,統一是指制度也要統一,那麼中共可能還不算完成了對香港的統一;如果說,統一也包括文化與民族的認同,那麼香港離“完成統一”的距離可能比台灣還遠。

  兩岸應該如何看統一的問題,張亞中說,如果統一是代表主權的統一,當兩岸做出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的主權時,是否等於兩岸的統一?我的看法是,這不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統一,也不算“中華民國”完成統一,但是可以算成是整個中國的“統一開始”,也是“共同締造統一”的開始。如果統一是指制度也要統一,當兩岸在願意接受分治同時,也願意推動統合,像歐盟一樣創造新的共同制度,形成共同機制(政府),行使共同治理時,兩岸在做的已經是“豐富統一內涵的路徑”。當兩岸的國文課本有半數以上相同,同樣使用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使用共同的文字,有相同的史觀及歷史記憶,有可以投射精神認同的旗幟,有中華卡,有共同的貨幣時。兩岸其實也已經在“豐富統一內涵的路徑”上前進。

  張亞中認為,兩岸未來統一的路徑應該是“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共議統一”。不主張主權分離、治權分治是兩岸目前的法理政治現實,如果兩岸願意共同承諾,其實就等於已經“開始統一”的進程。但是如果僅是這樣,極可能會形成永久的維持現狀,而形成實質上的永久分裂。因此另一個不可缺的路徑就是兩岸應該“推動統合”,透過統合機制,兩岸可以尋求制度及文化上的統合。香港、澳門則可以在參與這些包括制度與文化在內兩岸統合機制,成為兩岸四地的統合,如此才可以真正解決香港、台灣、大陸三者間的認同問題。未來兩岸所謂的“共議統一”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