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軍方政變,泰國重返三岔路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15:24:55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5月22日,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暫時中止2007年憲法,成立泰國國家維和委員會接管國家權力,扣押各派政治領袖,疏散街頭集會人群,並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宵禁。儘管陸軍司令巴育曾反覆表示不會政變,甚至在20日實施戒嚴後,依然聲稱不是政變,但是素有幹政傳統的泰國軍方,還是再次走上前台,發動了有史以來的第20次政變,再次將泰國政局推向了前途難料的三岔路口。
 
  海外網刊載作者周方冶的文章指出,時隔8年再次發生軍事政變,對於泰國的政治民主化而言,無疑是重要危機,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其長期以來奉行的選舉民主模式產生沉重打擊,但對化解政治困局而言,卻有可能成為探索協商民主道路的重要契機。
 
  泰國1997年憲法曾被中產階級知識精英譽為“民主里程碑”,但其核心是選舉民主的“多數決”原則,缺乏對少數派政治話語權的理解和尊重。由於在90年代中期,廣大中下層民眾在政治上缺乏組織性和凝聚力,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力量,因此中產階級很容易在特定議題上形成相對多數,進而影響國家大政方針決策。不過,隨著以新資本集團為核心的他信派系崛起,中下層民眾很快就在雄厚資金支持下被動員和組織起來,形成“資金”與“選票”的有機結合,從而為他信派系連選連勝奠定了堅實基礎。於是,中產階級成為了選舉民主中的政治少數派,並在“他信經濟”道路的社會經濟改革中,成為改革成本最主要的承擔者。這就使得中產階級很快成為保守陣營的中堅力量,依托黃衫軍運動,始終站在政治鬥爭最前線。
 
  2006年政變後,保守陣營起草並頒布了2007年憲法,其中對多數派的政治話語權進行了諸多限制,甚至重新啟用了曾被認為是威權體制典型代表的參議員任命制度,力求最大限度增加少數派的政治話語權。但問題在於,2007年憲法的理念核心依然是選舉民主的“多數決”原則,強調的是競爭和對抗,而不是協商與共識。因此在泰國經濟面臨發展瓶頸,迫切需要進行存量改革的情況下,各派力量的政治分歧不僅未能化解,反而進一步增加,都期望借助政治權力盡可能地轉移改革成本,爭取改革紅利。事實上,中下層民眾對他信的政治支持,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保守陣營的缺乏信任,擔憂其無視中下層民眾的改革訴求,或是將改革成本轉嫁給弱勢群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