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實踐內涵和特質
中國夢是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立足我國實際和現實國情、順應人民期望而形成的理想追求。因此,中國夢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而需要身體力行。
實踐路徑的自主性。中國夢是我們自己的夢,實現中國夢也只能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每個中國人為之付出熱情和心血。如果我們自己不主動找出路、不自覺深挖潛力,而單純將希望寄托於外人、外部、外力、外國,往往會事與願違。因此,實現中國夢必須走穩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實踐過程的長期性。中國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而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不同的時期、背景、形勢之下,中國夢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近代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以來,仁人志士們發出了民族復興的呐喊,並鼓舞帶領民眾為之積極行動,其場景恰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當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夢的展開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理想追求的,其場景恰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未來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發達階段,中國夢的展開將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追求,其場景恰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實踐方式的有效性。改革開放是中國夢得以提出的底氣與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夢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所創造的輝煌發展業績、所打下的堅實發展基礎,我國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國際影響力就不會提升上來,我們就不能底氣十足、信心滿懷地面向世界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能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地提出和實現中國夢,也正是因為有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作堅強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