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自貿區試驗的很多東西,恰好是對外自貿談判所需要的。上海自貿區的建設更多是一個“自我革命”的過程,核心內容是制度創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查找我國在規則上的差距。很多地方雖然在熱情地申請建設自貿區,但卻不能真正理解自貿區到底幹什麼、為什麼要申請。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外高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基地主任周效門認為,改革到了今天,“任何一個地方政府再向中央要政策要優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地方政府應該去做那些“中央想叫你做,而且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他說,這是自己身處政府研究部門的一個體會。
他舉例說,上海幾年前率先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財政收入一年減少300億元左右,但是服務業的“蛋糕”因此做大了。如果一開始就去向中央要補貼,很難推出這項改革。
據周效門介紹,上海自貿區誕生8個月來,按照中央的要求,已初步總結出投資自由化、貿易管理、金融國際化、工商制度改革等4個方面可複制推廣的30條經驗。
2013年,上海自貿區首次公布了外商投資的190項“負面清單”,很多人認為這份清單太長,限制範圍太大。今年,負面清單已縮到130項。“負面清單有個特點,就是你不能倒回去,你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撤。你這些措施想好了,一旦制定後,不能增加內容,只能越來越放鬆管制。”孫元江說。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提醒,上海自貿區承擔著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為新一輪改革開放探路的角色。名為“試驗區”,因為可能產生成功經驗,也可能會有失敗教訓。
龍永圖指出,那麼多地方要搞自貿區並不現實。很多人都在關注上海自貿區——這裡的試驗越成功,其他地區獲准建設自貿區的可能性就越大。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