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知道民進黨不改變不行,但是她能夠讓民進黨脫胎換骨嗎? |
中評社╱題: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後的因應對策及其兩岸論述如何調整 作者:潘錫堂(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蔡英文第三度當選民進黨主席,但檢視其政策主張,則可仍概括為“空心菜”三個字。蔡英文將帶領民進黨面對年底“七合一”選舉,她更放眼角逐2016年總統大選,因此有必要清清楚楚的向民眾說明她的政策主張。
蔡英文表示,民進黨要貼近民意,因此邀集地方首長、“中央民代”,舉辦政策擴大會議,嘗試以對話取代對抗,一度給外界無限想像空間。然而,“部隊”才剛集結完畢,準備大鳴大放,蔡英文劈頭卻是劃下紅線,定調“自經區”是破壞台灣產業的錯誤政策,斬斷後續討論彈性;儘管她仍說“自經區”可作為政策工具,但實際上已準備封殺。
蔡英文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蔡英文在318學運的獲益,其實卻是以損傷民進黨的路線和形象作為代價,對蔡英文長期未必有利。第一,學運的“反服貿”訴求,使得民進黨2013年以來一直力求轉型與突破的“中國政策”發生嚴重倒退;第二,在學運及其前後的幾波社運中,民進黨幾乎無力插足,甚至淪為插花的角色;第三,表面上看,學運、社運似乎與民進黨互為呼應,實際上,卻瓜分了群眾對民進黨的支持。也因為如此,在蔡英文重新接下民進黨的領導權之後,她必須一一處理這些形象損傷、戰略矛盾和路線倒退的問題。
其次是,蔡英文回鍋起手式,就選擇在媒體拋出總統大選層級的修憲議題;在各項挑戰中,憲改將是蔡英文的最優先處理項目,也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第一哩路”。
蔡英文的挑戰重重,包括:兩岸、“七合一”、黨改、修憲。不過,兩岸路線屬於大選戰略,不急著現在攤牌;“七合一”是藍綠對決,靠基層實力決勝負;黨改則是內部議題,綠營自家人談妥就算數。唯有超高門檻的修憲議題必須跨越藍綠、凝聚朝野共識,才有可能促成改革;蔡英文也可藉由修憲議題,營造準執政黨和準總統候選人的高度。
可以預期,修憲議題將延燒到2016年總統大選,但憲改議題包山包海,連民進黨內部都是“一個憲改、各自解讀”;蔡英文搶下憲改話語權後,必須提出更具體的改革目標,不能一再說“展開討論、凝聚共識”等空話。
尤有甚者,當選黨主席隔天,蔡英文隨即鋪排憲改工程。但若剖析小英的核心論述,不免令人質疑修憲是假議題,目的仍在於藉此削弱馬政府正當性,把修憲、“打馬”兩者互為表裡。其實,兩岸政策是民進黨一大罩門,小英捨此不談,卻先提修憲工程,雖有主導政治議題之效,但以修憲門檻之高,若無藍綠共識根本難有進展。小英迴避兩岸、卻先提憲改,難脫選戰考量。
爾後,蔡英文篤定成為民進黨唯一“太陽”;只是,在問鼎2016前,有兩大障礙亟待克服。第一,是不願碰觸重大爭議的政治性格;第二,則是總習慣以勢逼人,難以和派系山頭合作的脾氣。唯有跨過這兩座大山,才可能政通人和,成功攀上執政高峰。
所以,蔡英文有志挑戰2016年,面對無可避免的派系之爭,民意支持度始終居於領先的她,理應放低姿態主動化敵為友,提前移除黨內絆腳石,避免重演2012年的假性團結。
問題是,以此次黨魁選舉,遙遙領先的蔡英文,卻擺出高人氣的霸氣,讓一路擺出“尊蔡”態度的謝長廷頗感心寒,蘇貞昌更是懷著壯志未酬的不滿離去,這對黨的團結是有弊無利。
蔡英文雖然人氣一直居高不下,接任黨主席後,黨務繁雜,加上外界對民進黨在年底“七合一”選舉的表現,已設定了重挫國民黨的高標準;面對內外壓力,蔡英文失分的機會反而增加。主客易位的蘇貞昌,沉潛之餘,仍有機會累積社會能源,2016年與蔡英文二度競爭總統大選的資格,不見得毫無機會。
回顧過去兩年,蔡英文因沒有政治職務在身,而顯得好整以暇。然而,若進一步檢視蔡英文兩年前後的變化,要說她已就領導台灣的各方面能力準備得更臻周全,則似乎仍難找到可靠的跡象。蔡英文本身的從政準備,似乎仍無法從“反對意識”進展到“執政思考”;這點,恐怕仍是她要完成上屆大選沒走完的“最後一哩”最大的障礙。
民進黨不久前舉辦的黨主席選舉辯論會中,在唯一對手郭泰麟的追問下,蔡英文一再閃躲、實問虛答,貌似從容,卻未說出言之有物的話。郭泰麟的“三問”,問的正是蔡英文的立場反覆、缺乏一致性,也就是蔡英文左閃右躲、迴旋,草草應付,無一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的黨主席競選談話說:“讓我們從改變這個政黨(民進黨),進一步改變台灣。”蔡英文顯然知道,民進黨不改變不行。但民進黨至今不能有伐骨洗髓的改變,主要即在迄未出現一個能領導民進黨脫胎換骨的領導人。
因此,究竟民進黨將挾持蔡英文,使黨不能改變?抑或是蔡英文先改變自己,進而去領導民進黨改變?這將是民進黨由當前至2016年的最大考驗。然而,蔡英文若不改變她自己那種“搖擺/空洞”的言行,如何能領導民進黨改變?一言以蔽之,蔡英文在高談率領民進黨改變並改變台灣,恐怕得先從改變她自己的心態與思維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