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感性接地氣 溫馨親和真誠打動聽眾
客隨主便,張志軍此行注重與台灣民眾拉近距離,剛下飛機,即以閩南語道出“大家好!”,張志軍謙虛地表示自己“講的不標準,但心意真誠。”
在新北汐止,張志軍抱起幼兒並感嘆自己還沒有孫子,顯露慈祥長者風範;在厚德里活動中心,他祝跳舞媽媽們“今年20,明年18”;在托老中心,他親自給老人們打菜,不斷詢問“家裡有幾個孩子啊?”、“他們常來看您嗎?”、“這裡離家遠嗎?”在五股維格鳳梨酥夢工場,他用閩南語大贊“好呷”、“這是我吃到最新鮮的鳳梨酥”。
在高雄小林村,張志軍表示,相信兩岸同心、守望相助,不論遇到什麼難題,都能克服。他現場誦讀雅安前進慈濟小學六年級同學的信函,心中感恩之情。
張志軍在驕陽下汗流浹背參觀果園,感嘆愈進入到台灣社會、愈進入到基層,發現台灣民眾非常純樸、友善與熱情。在他看來,“兩岸民眾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日子,生活一天過得比一天好,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在義守大學與兩岸學生座談時,張志軍提出“珍惜、理解、胸襟、責任”八個字與兩岸學子分享,“你們相處好了,兩岸之間就會多一些理解和信任”,張志軍以此表達出希望兩岸青年加強交流,累積共識,融洽感情之願。
張志軍出發當日,有媒體用“一次‘帶著耳朵’的傾聽之旅”形容張志軍訪台。張志軍深入台灣最基層尤其是走訪南部,傾聽當地民眾多元呼聲。所到之處,贏得當地父老鄉親“點贊”。媒體留意到,張志軍此次前期準備充分、行程安排用心,言行謙虛有禮、風格平實自然,多了鄉言,少了“官話”,贏得了最基層民眾的好感。
媒體也關注到,張志軍此行,言語與台灣接地氣,時常流露一種親和真誠,短短的交流,瞬間縮短與對話者之間的距離,話語溫馨、動情,以親情化解心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