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研究稱:塑化劑超標不代表白酒不合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4 11:49:15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衛生計生委在發布白酒產品中塑化劑的風險評估結果時,同時發布了“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解讀”,在解讀中清楚地指出:(DEHP 5mg/kg和DBP 1mg/kg)不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就是說,即使在抽檢時發現DEHP或DBP超過這個水平,監管部門也不能判定產品不合格。

  39健康網報道,近日,我國衛計委發布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隨著衛計委這份評估結果的公布,塑化劑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對塑化劑的關注可謂一波三折。為此,陳君石院士撰文解讀,面對記者提問,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組集體回答——

  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有意添加是兩個性質的問題

  國人最初開始關注塑化劑是在2011年的台灣塑化劑(起雲劑)事件發生後,當時,台灣有不法商家非法地將塑化劑冒充乳化劑賣給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而進入一些飲料中。由於乳化劑的應用相當廣泛,造成了一大批飲料和食品的召回和銷毀。這是一起典型的食品摻假事件,屬於犯罪行為,在國內引起了較大反響。此後,DEHP和DBP等塑化劑被分別列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黑名單”。

  此後,塑化劑並沒有就此遠離人們的視線,反而跟人們拉近了距離。2012年底,我國某名牌白酒被有關媒體曝光塑化劑(DEHP、DBP)“超標”,這讓人們關注的焦點再次集中在塑化劑身上了。不過,當時我國並沒有制定和公布白酒中塑化劑限量標準。由於媒體大肆炒作,一時間該白酒股價大跌,並波及其他名牌白酒,造成了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同時,由於消費者的擔心,引起白酒銷量下降。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更加擔憂。

  後來,經過調查發現,白酒中所存在的較高含量的塑化劑是從生產中使用的含有塑化劑的塑料管道、容器或其他部件中析出的,並不是人為地非法添加塑化劑。經過行業的努力,一般大企業的白酒污染塑化劑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